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追赶超越”定位、“五个扎实”要求和“三个区分开来”精神,聚焦“不适宜担任现职”和“问责处理”两种情形,陕西省委组织部围绕充分运用“三项机制”系统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进行了深入调研,探寻其中规律和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供参阅借鉴。
阻力问题
调研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三项机制”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阻力,对推进干部能上能下的阻力因子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对象认为阻力因子构成如下:“社会压力”列第一位,占51.88%;“面子”上过不去,列第二位,占42.39%;“身边人的压力”“相互攀比心理”“权力诱惑”和“流通渠道不畅”等因子也是重要构成。从阻力因子分析,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有偏差。领导层面主要是不敢担当,存在老好人思想;干部层面主要是“上则荣”“下则辱”观念根深蒂固,对“下”有天然的抵触情绪;社会层面主要是“成王败寇”的世俗认识比较普遍,对“下”的干部不够宽容。
二是配套措施不完善。“三项机制”依据的目标责任考核和年度考核不能精准反映干部的能力和实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鼓励激励机制的政策效果。目前对任前承诺、任内考核和任职期满调整使用配套措施仍不健全。基层运用“三项机制”存在与实际结合不紧密、具体情形泛化、“能者上”导向不聚焦等问题。
三是理解把握不精准。在具体操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对“三项机制”运用的标准和尺度理解不深刻、把握不到位,部分典型案例也没有精准反映政策的核心内涵。
四是“能下”落实欠火候。实际中存在热衷鼓励激励,慎用容错纠错,运用“三项机制”政策“组合拳”做得不够。同时,对干部“下”后的“交流去向、情绪疏导、择优再上”等思考研究不深入。问卷调查显示,36.58%的干部认为,“下”后缺乏配套办法,影响了干部能上能下。
对策建议
研究阻力问题所在,应充分运行“三项机制”,着眼于“想用”“好用”“会用”和“真用”,寻求突破提升。
第一,着眼于“想用”,循序渐进形成思想认同。一是定期研讨。各级党委(党组)要定期召开专题座谈会或研讨会,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分析问题,统一思想。二是加强引导。强化“三项机制”典型案例的宣传,引导干部深入领会内涵实质,增强思想自觉,逐步改变“上荣下辱”的“官本位”思想。三是营造氛围。深入挖掘“容错纠错”和“下而再上”的典型案例,强化“下”是为了促进人岗相适、鼓舞士气的理性观念,营造“不适宜不胜任者下”的舆论氛围,多措并举缓解“下”的社会压力。
第二,着眼于“好用”,精益求精完善配套措施。一是完善办法。定期对“三项机制”修订完善,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指向性,加强对基层的政策指导,纠正偏差。二是健全制度。研究出台干部“下”的管理办法,重点对情绪疏导、教育培训、跟踪联系、考核评价、择优再上等问题做出制度安排。三是积极探索。探索建立强化任职承诺、任内考核、任满调整配套制度,为启动“下”提供可靠依据。四是拓宽渠道。探索建立学者型领导干部到高校、科研院所、智库机构专职从事教学、科研的制度机制,拓宽干部“下”的流通渠道。
第三,着眼于“会用”,综合施策促进精准运用。一是加大培训。重点对组织人事干部的教育培训,深刻领会“三项机制”的基本内涵和核心要义、准确运用的标准和尺度,把好第一道关口。二是抓实研判。坚持把综合研判作为干部动议的前置条件,对照“三项机制”有关条款进行综合研判,充分尊重研判结果,防止制度“空转”。三是案例引导。强化对典型案例的审核把关,形成学有标杆、用有标尺,确保用得准、用得实、用得好。
第四,着眼于“真用”,驰而不息抓好督导落实。一是完善督导点评。完善督导方式,减少督导频次,坚持排名通报,跟踪问题整改,持续传导压力。二是加大考核权重。把考核“指挥棒”指向难度大、效用好的“问责处理”和“不适宜担任现职”两种情形,促使各级党委(党组)敢于动真碰硬。三是注重结果运用。对于态度不积极、落实不到位、成效不明显的,党委(党组)及时进行谈话提醒;限期整改仍无改进的,进行组织调整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