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调查研究 / 正文

关于民主推荐干部的几点思考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1-11-05 16:35 作者:陈 欢

2013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用“尚贤者,政之本也”“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深刻阐述在治国理政上公正用人的重要性。公正用人,离不开一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制度。民主推荐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必经程序,是我们党发扬基层民主、走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探索民主推荐的科学方法,保证民主推荐的客观公正,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本文主要探析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提拔任职或者进一步使用的民主推荐方法。

一、民主推荐基本情况分析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2002年7月9日实施以来,中共中央先后于2013年和2019年两次对《条例》进行了修订,对民主推荐的方式、程序、范围等进行了细化完善。如:民主推荐方式由“会议投票推荐、个别谈话推荐”修改为“谈话调研推荐、会议推荐”;民主推荐程序由“召开推荐会、进行个别谈话、向上级党委汇报推荐情况”修改为“进行谈话调研推荐、提出会议推荐参考人选、会议推荐(必要时也可以先进行会议推荐,再进行谈话调研推荐)、向上级党委或组织部门汇报民主推荐情况”,细化了提拔任职民主推荐程序、范围。同时,对民主推荐程序中谈话调研推荐进行前置,提高了民主推荐科学性和操作性。

当前,从干部选拔任用的实际情况来看,民主推荐的结果会受多种因素影响,既不完全等同于民意,也不能百分之百地反映干部的真实情况,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由于是同单位的同事,在民主推荐中凭个人好恶,投一些“感情票”“互助票”;参与推荐的干部对人选的了解情况存在差别,了解多的与了解少的在推荐中占的权重相同,这就使推荐结果不能很好地客观反映;部分干部对人选情况完全不了解,往往存在随意推荐和盲目推荐的问题,这些都影响着民主推荐的真实性。

二、民主推荐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民主推荐认知存在“偏差”。一些干部错误地认为:干部的任用,是党委(党组)决定的,民主推荐只是“走过场”,没有实际意义。同时,个别参与干部推荐的工作人员有时也会有错误的认识:只要完全按照《条例》中的推荐程序进行,结果是什么样就什么样,不注重推荐过程细节的把控及推荐结果的分析研判。

二是推荐岗位设置不够“精准”。制定推荐工作方案时,由于岗位条件设置不够“精准”,常常会出现“因人设岗”或岗位设置模糊等情况,致使在民主推荐中,存在“萝卜推荐”或推荐票数不集中、推荐人选较多等情况。

三是推荐过程中存在“拉票”现象。个别干部为了在民主推荐时有一个比较好的推荐结果,想方设法维护自身形象,工作中唯恐因“得罪人”影响推荐票数,把心思用在投机钻营上,在民主推荐过程中搞“拉票”;有的干部为了建立所谓的群众基础,不敢抵制不良风气,做“老好人”,严重影响干部推荐的公正性。

四是推荐结果存在“失真”现象。有的单位存在对干部推荐提名划圈子、定调子的现象;有的对被推荐对象的德才表现缺乏了解,甚至存在“只知其名不知其人”的情况;有的干部在参与推荐时从个人主义、利益主义的角度出发,投给同学、同乡等“与自己亲近的人”,这些都导致民主推荐结果不同程度“失真”。

五是推荐结果有时“事与愿违”。在推荐过程中,一些平时“跟谁都好”的老好人,一些讲究关系、策略的“能人”受到推崇,得到高票数。相反,在工作中埋头苦干、坚持原则、成绩卓越的佼佼者因为不会“跑”,民主推荐中往往处于劣势,相反票数不高,推荐的结果往往出现偏差。

认真解决以上问题,保证民主推荐质量,就需要切实完善民主推荐程序等,采取更加科学的民主推荐方法。

三、如何提升民主推荐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民主推荐作为干部选任的关键环节,如何积极探索一套行之有效、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民主推荐制度,使民主推荐干部工作更加科学合理显得尤为必要。因此,可通过推荐环境的营造、程序设计的创新等方面着手,切实解决民主推荐遇到的难题,进一步提升民主推荐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一)营造良好推荐环境,保证推荐过程公开透明。良好的民主环境离不开公开。在干部推荐中,部分干部认为:“推荐干部都是提前‘定’好的,民主推荐只是走个程序而已”。因此,应开通干部倾述的渠道和途径,对推荐过程中遇到的干部有异议、推荐人选数量与拟任岗位人选数量差距较大、弃权人数较多等情况时,可结合实际公开推荐结果,将谈话调研推荐情况、会议推荐情况在一定范围予以公开,让民主推荐结果经得起“检查”。

(二)优化设置岗位条件,避免“人岗不适”现象。按照不同岗位类别科学制定任职资格条件是民主推荐中设岗选人的关键。应结合岗位基本要求及酝酿人选所在单位干部的职级、年龄、学历、工龄、考核等次等多方面因素,设置拟推荐岗位人选的资格条件。一方面,当符合条件人数较少时,可适当放宽岗位条件,让更多干部参与进来,避免优秀干部的“流失”。另一方面,在符合条件人数较多时,可适当增加相关工作任职年限、具备专业技术等次等,严格岗位条件设置,有效避免推荐票数不集中、推荐人选较多等情况的发生。

(三)坚持“述推结合”,克服盲目推荐的问题。“述推结合”可采用“两推一述”的办法,即两次推荐、一次述职。谈话调研推荐后,按照1比2或1比3的标准,差额提出参加会议推荐的人选。确定参加会议推荐的人选在会议推荐前,按票数顺序逐人向与会者进行个人情况和履职打算陈述,参会人员结合人选日常表现及述职情况进行投票,工作人员根据得票情况研究确定考察对象。

(四)科学划定人员范围,确保“熟悉的人”参与进来。根据“知情度和关联度高”的原则,科学划定参加民主推荐的人员范围,让更多“有经常性工作接触和相关性工作往来”的干部参与进来,既体现民主,又解决不熟悉情况人员参与推荐的问题。同时,确定参加推荐范围除《条例》规定之外,在党政单位可扩大到熟悉其情况的服务对象代表,在基层单位可增加部分村(社区)干部代表,在人数较少的单位可扩大到工作业务联系密切的人员,让熟悉“人选”的人参与进来。

(五)科学分析结果,防止简单的“以票取人”。通过对推荐情况的科学分析及被推荐人选的综合能力的判断,有效防止“以票数定人选”的情况:一是实行分类计票法。以党政单位为例,可结合对干部情况了解的差异,通过设定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一般干部或服务对象三个层次,在民主推荐中通过不同权重及分值,体现出这种差异,客观科学地反映民意。二是增强综合分析能力。运用“三到三看三破”原则(评价干部看实绩、看潜绩、看担当,考核干部到基层、到一线、到现场,使用干部破潜规则、破隐形台阶、破论资排辈),对不同类别参与推荐人员的推荐情况、平常工作业绩情况和评先评优推荐等日常推荐情况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差额确定为考察对象。

(六)严格程序监督,有效解决“拉票”问题。民主推荐中的拉票问题常常是困扰组织部门的难题,也是选拔任用工作中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一是把握推荐时机。推荐干部前能否做到高度保密,预防私拉选票等不良现象,直接影响推荐的质量和效果。应结合单位实际,可采取缩短从动议酝酿到实施推荐的时间,利用单位召开工作会议的机会进行民主推荐。二是严格推荐纪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加大对拉票行为的追责力度,对拉票行为的表现形式、构成要件、形成结果等进行科学界定,在民主推荐过程中发现拉票的,不仅追究指使拉票人员的责任,还要追究参与拉票人员的责任,形成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

(七)加大制度宣传,增强民主推荐工作的知晓率。加大民主推荐工作宣传的力度和范围,通过动画、图表等方式,把严谨的规章制度转化成干部易于理解、便于接受的常识,让干部深入了解和掌握推荐工作的政策、标准、方法及程序,全面了解掌握民主推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政治责任感。同时,注重对加强权利和责任教育的宣传,使干部认识到参加民主推荐既是自己的权利,更是一种责任,从而慎重用好民主推荐权利,推荐出组织放心、群众满意、干部服气的人选。

(中共陕西省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委员会组织部供稿)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