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调查研究 / 正文

用活红色资源打造精品电教片的调研与思考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1-11-09 15:26

近年来,咸阳市委组织部电教中心资源开发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深入挖掘全市红色资源中蕴含的丰富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文化内涵,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感染力、教育性的精品红色课件,引导全市党员干部厚植红色基因,坚守初心使命,赓续红色血脉。为进一步用好用活红色资源,加大党员远程教育工作力度,市委组织部电教中心成立调研组,一行5人赶赴旬邑县,开展以“发掘红色资源 打造电教片精品工程”的主题调研。经过系统谋划、精心筹备,调研组联合旬邑县委组织部有关人员,深入马栏革命纪念馆、红二十六军军部旧址、马栏干部学院等地开展专题调研,并与旬邑县部分基层党委、党支部和相关单位召开座谈会,对开发利用旬邑红色资源打造精品课件进行了充分讨论和深入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开发利用红色资源打造精品电教片的主要做法

(一)做好红色资源的“整合人”

为切实整合好红色资源,县远教中心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抓起:一是联合党史和档案部门开展全面整合。联合党史研究室、档案局等部门,利用三年多时间,翻阅档案1000余卷,整理形成1923年旬邑有革命活动以来近百年党史各类党史资料,对马栏革命史有了系统深入的梳理,基本摸清了全县党组织建设发展的历史沿革脉络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旬邑发生的有关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后红色故事的基本信息,为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二是组织专家学者座谈开展重点整合。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围绕旬邑县红色资源挖掘和研究开展座谈交流,对重点历史事件、重要党史人物、先进模范典型等讨论研究,并罗列出明细清单;全面深入了解有关历史事件的意义,正确评价相关历史人物作用,确保开发重点突出,导向鲜明。三是寻访老党员老战士开展专项整合。针对部分历史资料缺失、档案记录空白情况,坚持实地调查走访,与党史部门合作,采访多位有关亲历者和参与人,把文献资料与人物口述对比印证,最大程度还原历史,丰富完整人物形象。

(二)甘为凝聚历史的“打磨匠”

以镜头真实、生动再现经典革命故事,激励党员干部奋发有为,建功立业新时代,是县远教工作者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一是“以小见大”,精心确定选题。县远教中心在红色电教片制作上,着力挖掘历史小细节、人物小故事,注重从小细节里折射大情怀,从小故事中展示大道理。例如《红色烽火—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十六军》脚本撰写过程中,为清晰讲述红二十六军创建全过程,前后否定了多种方案,后决定从一件富有历史感的物件引入,多方联系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红二十六军第三团第二连政治指导员张邦英唯一的儿子张亚东,通过他创作《红二十六军在马栏转角成立》的油画作为切入点,引出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让整个影片循序渐进,更有亲和力和吸引力。

二是“巧妙构思”,精准设计情节。在推进红色资源开发,实施精品工程的实践中,县远教中心坚持“三不”:即构思不成熟不拍,情节不真实不拍;构思不巧妙不拍,情节不感人不拍;构思不新颖不拍,情节不细致不拍”。始终坚持情景构设直击人心,例如2020年陕西省党员教育中心征集红色选题时,创新拍摄方式,以行进式纪录拍摄《绣金匾》。巧妙植入旬邑历史人文资源,以走访的形式,逐步理清从《十绣金匾》到《绣金匾》的来龙去脉,以采风融入国家发展变化和人民幸福生活,多层次地反映《绣金匾》歌曲诞生地历史和人文场景,张弛有度,增强了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三是“千锤百炼”,精细打磨文字。富有韵味的文字脚本,会让整个专题片达到图文并茂、交相辉映的综合艺术效果。例如在《崔景岳》《旬邑起义》《巧断一棵树案》等专题片的文字脚本撰写过程中,从起草到定稿,先后花费了三个月至半年以上时间,历经初审、复审、终审,通过多次反推推稿,字斟句酌,使脚本文字不断精炼压缩,有些定稿比初稿精减近一半文字,文字更加凝练,承载信息量更大,字字都沉淀着远教干部对红色历史资源的敬仰敬畏。

 (三)担当汇集优势的“创新者”

挖掘红色资源,打造精品工程,必须汇集多方优势,以机制和理念上的创新,激发带动红色资源开发的新活力。

一是 “强化机制”,建立资源开发保障新模式。严格按照省、市党员远教工作“五项机制”要求,坚持每年度把党员远教资源开发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同时,对列为中、省、市观摩评比的重点题材,县财政、县管党费都进行专项资金支持,确保资金足额到位。连续三年来,全县远教红色资源开发资金拨付总额超过了30万元。二是“借力助跑”,实现上下联合摄制新飞跃。主动与省、市远教部门沟通协调,借助上级在选题、编导、技术、资源和资金上的优势,实施重点专题片市县联合开发机制,市委远教中心指派业务干部,提前介入,现场参与,实地指导,推进电教片高质量拍摄。三是“横向联合”,发挥专业团队创意新优势。实施“脚本共同撰写,摄制全程跟进,现场实地商讨、后期联合编审”的工作新模式,发挥专业团队创意创新优势。坚持“管”“放”结合,“管”选题立意,“放”表现形式;“管”历史真实,“放”结构安排,为专业团队创作创新“预留”出“艺术空间”,激荡起远教制片新理念的朵朵浪花,使党员电教片更加“通人情”“接地气”“有温度”。

目前,县远教中心与县委党史研究室合作,先后赴北京、西安、咸阳等地,走访旬邑籍老革命、老党员、老干部以及曾在旬邑生活战斗过的老革命后代100余人,收集挖掘和整理了革命事迹、故事60多个,为打造红色精品电教片储存了丰富的素材。2020年,省远教办在面向全省征集15部红色革命故事时,《崔景岳》《旬邑起义》《巧断一棵树案》3部红色革命故事,完成拍摄后全部被采用,并在共产党员网《博物馆里的党史故事》中展播。定期组织举办红色历史电教片研讨会,开展红色电教片进党校、进中小学课堂等活动,深化红色电教片教育意义;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办《旬邑党史故事》栏目,放大红色电教片教育效应。陆续拍摄了《西北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的诞生》《旬邑第一个党支部的成立》《马栏革命峥嵘岁月》《信仰》等红色电教片,通过身边人讲革命故事,引导各类群体了解旬邑革命历史。近年来,精心拍摄了多部红色电教片,其中《马栏往事》荣获全省电教片观摩二等奖,《崔景岳》荣获全市电教片观摩二等奖。

二、红色资源打造精品电教片存在的问题

(一)革命历史和红色故事挖掘力度不够,制约了红色电教片素材的积累。

在革命历史和红色故事类电教片挖掘过程中,受限于县级党史、党校、干部学院、革命场馆党史研究专业人才的短缺,对旬邑本地革命历史、人物、事件、故事的挖掘力度和研究层次还不够,导致对历史人物、历史人物的研究及历史背后的故事了解略显单一,许多还处于空白,因而造成了红色电教片的内涵不够丰富。在马栏革命纪念馆、红二十六军军部旧址等机构,场馆内讲解人员仅限于照本宣科,对所讲内容的背景、过程、故事和时代意义研究较少,亲和力和感染力不足,很难挖掘出比较深刻的电教片故事,制约了红色电教片素材的积累。

(二)革命遗迹和遗址的保护力度不够,局限了红色电教片的创作空间。

党史电教片依赖于革命遗址和其承载的革命历史作为创作素材和创作空间,没有保存完整的革命遗址,电教片的制作往往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2017年,在全国第二次革命遗址普查中,旬邑县可循察的革命遗址共计28处。其中保护利用的旧址14处,因自然因素未采取任何保护措施的遗址14处;已修复并对外开放的6处有展陈内容和讲解词等,其余22处无展陈内容。其中七界石会议遗址、八路军制药厂等遗址因年代久远,加之水土流失、滑坡等自然灾害造成遗址难寻;荣誉军人学校、第二师范等旧址、《关中报》社旧址、八一剧团、花家洞关中临时特委旧址等都在沟边窑洞中,由于缺乏专人管理、风雨侵蚀等因素造成损坏,这些革命遗址旧址现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教片的创作空间。

(三)人员、经费保障、技术力量有限,限制了红色电教片的创作质量。

随着现代影视技术的不断进步,党员干部对电教片的期望值也在不断提升,不仅形式上要求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内容上更是呈现出多元化的需求,因而拍摄制作成本也水涨船高,加之红色电教片的特殊性,专业性强,且很多历史场景需要技术制作或者场景复原,对创作和制作人员、制作经费和制作技术的要求比较高,因此电教片从选题到制作再到成片,比以往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另外,作为县级电教中心,无论是人员编制,还是经费保障和技术力量有限,加之党史专业化程度不高,与党史、党校、干部学院、融媒体中心等科研教育单位未能建立长期固定的电教创作“一盘棋”的格局,因此在电教片的制作中,往往出现单打独斗、捉襟见肘的局面,不能集思广益、各取所长,共同创作高质量的红色电教片。

三、深入发掘红色资源打造电教片精品工程的思考与建议

(一)加强对红色资源保护发掘。一是加大革命遗址保护的宣传。积极与有关部门密切沟通协调,切实采取措施加大革命遗址管理、保护、利用力度,利用远教中心平台,在全县普及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知识,提高全社会爱护、保护革命遗址的意识。二是加大红色资源的挖掘。与党史部门合作,通过寻访亲历者和见证者,及时抢救收集整理红色故事、文献资料、革命文物等其他红色资源,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价值,丰富旬邑红色资源内涵,体现旬邑地域特色,打造旬邑电教片特色品牌,扩大对外影响力。三是加强专业人员培养。坚持“走出去”,让电教干部通过与党史干部相互学习,通过专业的党史知识,特别是大党史和旬邑革命史的学习,增强电教干部的专业和理论水平,坚持“引进来”,建言引进专业人才,走出去与省市县党史研究部门和中省市党史专家和合作,不断提升红色电教片内涵。

(二)整合各方资源。一是统筹各方力量。统筹中、省、市等相关党史专家以及有实力的社会力量,组成一支相对固定的红色电教片发掘研究力量,就拓宽旬邑红色资源,打造电教片精品工程进行专业持续的研究和探讨。二是实现共创共赢。主动对接甘肃南梁、铜川照金等周边红色资源,联合开发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红色资源,构建红色电教片产业链,实现红色电教片共创共享共赢。三是整合优势资源。整合县委党史研究室、县委党校、干部学院、县融媒体中心等专业人才,在县域内组建一支各方参与、集合众智和专长的红色电教片拍摄队伍,定期开展红色电教片创作研讨会、联席会,实现全县红色电教片创作“一盘棋”的格局,将电教片作为参与创作单位的共同成果,实现合作共赢。四是争取上级支持。积极争取中、省、市级财政资金支持,多级联合共同制作优质电教片。2020年旬邑县上报的省级重点选题《再唱绣金匾》,由省委组织部牵头制作,咸阳市委组织部、延安市委组织部联合拍摄和制作,提升了制片质量,降低了制片成本,优化了红色电教片结构。

(三)丰富红色电教片创作空间和形式。一是增强红色电教片的感召力。改变传统电教片说教式的方式,找准党员群众感兴趣的角度和“点”,将红色故事与时代大局相融合,和群众关心的事情相结合,从小处着眼,做到“小中见大”,借助社会热点,以小切口、小细节,展现重大而深刻的时代主题,增强红色电教片的感召力。二是增强红色电教片的亲和力。把红色电教片与现代影像技术结合起来,将影像与静态展品或场景联系起来,直观呈现出逼真的故事背景;电教片创作形式上更加注重现场体验感和时代感,使红色电教片富有情节感,带入感,历史记忆转换成党员群众的感受,把先烈们的崇高精神融入党员群众的生活,激发他们的兴趣,以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讲述革命故事,呈现历史事件和场景,让他们身临其境感受每一段红色历史,使红色电教片“活”起来。三是增强红色电教片的影响力。在重点挖掘马栏经典红色故事,集中拍摄一批在中省市有代表意义的红色精品电教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远教站点平台、党建网络媒体、干部网络学习平台等网络新媒体,讲好、讲活红色历史故事,不断提升旬邑红色历史事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拓展红色电教片的创作空间,力求让红色电教片更有历史感、教育示范性更强。(咸远教   中共旬邑县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姚远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