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课·理论 / 正文

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自然辩证法的当代发展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0-09-14 07:38 作者:邵志毅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七章的各篇内容站在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系统思维和系统方法论娴熟地运用于人类社会问题的解决之中,从而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向纵深发展,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对自然辩证法的当代贡献。

  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世界范围内国家系统之间的辩证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深刻揭示了系统和要素之间客观存在的辩证关系。我国的56个民族和34个省级行政区等构成了中国的社会系统;中国和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构成了人类社会系统;人类社会系统又和自然系统构成了自然社会整体系统,即“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上对系统和要素之间客观存在的辩证关系的揭示,是我们与自然、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和谐相处的理论基础。

  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拥抱世界的包容性和丰富性。“我们共同居住在同一个星球上,这个星球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70多亿人口,搞清一色是不可能的。这种差异不应该成为交流的障碍,更不能成为对抗的理由。不同文明、制度、道路的多样性及交流互鉴可以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强大动力。我们应该少一点傲慢和偏见、多一些尊重和包容,拥抱世界的丰富多样,努力做到求同存异、取长补短,谋求和谐共处、合作共赢。”《为国际社会找到有效经济治理思路》体现了系统具有复杂性,系统要素的同一与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尊重系统的多样性,正视系统中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人类社会系统的构成要素复杂多样,“搞清一色是不可能的”,要正视“差异”,“求同存异、取长补短”,才能“和谐共处、合作共赢”。要摒弃“傲慢和偏见”,正视“和谐共处、合作共赢”的主要矛盾,才能“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开放性。“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让我们认识到系统具有开放性,信息需要在系统之间或系统要素之间传递和交换。要辩证地看待信息对系统发展的影响,传递正能量,遏制负能量。不同的“文明”作为信息在国家社会系统之间传递,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信息虽不能决定系统的发展,却能对其产生影响。符合系统发展规律的正能量信息能够促进系统健康发展,违背系统发展规律的负能量信息必须加以遏制。只有让人类“文明”和“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人类社会系统中传递和交换,才能促进世界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对全球治理的建设性思考。“我们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不断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各国携手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上海精神”,构建命运共同体》揭示了只有重视系统要素的协调发展,系统整体功能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只有“各国携手”,才能“不断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才能建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就是坚持信息在国家社会系统之间传递。信息能够促进系统发展,但对系统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系统要素间的协调合作,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各个国家社会系统“携手建设”。

  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面对严峻的全球性挑战,面对人类发展在十字路口何去何从的抉择,各国应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积极做行动派、不做观望者,共同努力把人类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共同努力把人类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深刻揭示了人的存在使人类社会系统具有区别于天然自然系统的特殊性质。人的主观能动性对社会系统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催化作用,但也要辩证对待。如果人的主观能动性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则会促进人类社会系统状态的优化,加速系统走向有序、达到平衡;如果人的主观能动性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则会阻碍社会系统正常运转,甚至引发系统突变。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共产党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系统思维和系统方法论,率先实现了国家社会系统的有序运转。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越是如此,越是要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维护和引领经济全球化。只有坚持系统思维和系统方法论,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推进整个人类社会走向有序。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