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课·理论 / 正文

铸牢党的领导这根“定海神针”

来源:大众日报 发布时间:2024-08-06 11:20 作者:何虎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内蕴深邃的理论逻辑、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凸显鲜明的实践导向,既回应着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光明前景的时代呼唤,更昭示着党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信心、决心、恒心。

理论逻辑

铸牢党的领导这根“定海神针”,与勇闯深水区、锚定高质量发展的全面深化改革息息相关,与突出重围、开拓新路的中国式现代化脉脉相通,是改革事业和现代化建设轨正行稳的最大确定性。

改革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需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之钥”,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之路曲折起伏在所难免。当前正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交互叠加的关键时期,在面临严峻复杂国际环境的同时,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愈发艰巨繁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迈入攻坚期。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深化改革领域取得历史性成就,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在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基础上纾解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清理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民生问题、进一步破除有碍守正创新促改革的陈旧思想观念等。只有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最大限度凝心聚力抵御改革征途上弥漫的各类风险挑战,把握机会、迎难而上。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需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既符合当代中国建设的具体实际、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契合人类文明进步的光明路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以坚持党的领导为其最鲜明的特征和最突出的优势。党有责任、有能力领导中国式现代化,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也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在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度耦合中,党的领导事关根本、事关全局、事关长远。党的领导不仅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源所在,也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一方面,党的领导决定根本性质和前途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方向正确、立场坚定、原则明确,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质,根本在于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擘画目标任务、明晰导向旨归,始终是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国式现代化性质不变、方向不偏、道路不改、立场不移的“定盘星”。另一方面,党的领导事关改革成效和事业成就。中国式现代化业已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都是在党坚强有力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取得和累积的奋斗成果。

现实基础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也是一部赓续奋进的改革史、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史。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磅礴领航之力,锚定改革开放的前进方向,赋予其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新内涵,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内在根基、厚植现实基础。

新时代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实现了从“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性飞跃。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理论实践探索为基础,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出发,提纲挈领地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等事关根本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重大问题进行阐释,揭开了改革开放之路的崭新篇章;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更高要求、锚定更高标准、下达更严任务。从“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擢升,党的领导始终是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与时偕行、稳定推进的根本政治保证。

新时代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双维突破。一方面,党的领导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维度不断深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为党领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引;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原则等为主要内容的理论体系多维构建、日益丰赡。另一方面,党的领导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维度接续拓展。新时代以党的领导为“主心骨”,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重大战略部署;诸领域实践全方位展开,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历史和实践证明,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回望来时路,正是由于党的掌舵领航,中华民族才得以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是依靠党的把脉定向,中国才能完成由“国家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再到“中国式现代化”的跃迁,创造了世界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奇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关涉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正徐徐展开。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改革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的辉煌成就,这是历史选择、实践证明、民心所向。

实践导向

改革之路道阻且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任重道远,在党的领导下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贯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既表明党的领导依然是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首要原则、时刻谨记的宝贵经验,也对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根本归因于党的领导,归因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一是坚持中央与地方相结合。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从政治方向引领和改革方向引导层面同向发力,强化党中央领导改革的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同时鼓励各地区各部门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开拓创新。二是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将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纳、有机融合至党中央改革工作总体布局。三是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在强化战略思维、坚持协调推进的同时突出问题导向、局部带动整体,以解决突出矛盾、纠治重点问题为导向设置改革议题、生成改革方案。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执政党自身建设是确保国家治理体系高效有序运行的关键,而制度建设又事关长远、事关根本。一是推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选拔有魄力、有能力、有干劲、有韧性的党员干部,解决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的问题,以正确政绩观引领干事创业。二是推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制度改革。坚持辩证施策,贯彻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在保持清醒坚定、相济严管厚爱、并重激励约束的基础上,鼓励党员干部在改革过程中敢为人先、勇于开拓、致力创新,充分激发党员干部投身改革事业的积极性。三是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制度改革。强化党组织作为战斗堡垒的功能属性,着力增强其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接续探索新兴组织和群体党的建设可行路径。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确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原则准确贯彻、各项要求全面落实,守住改革的既有成就和胜利果实,就需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一是完善党的监督体制和反腐倡廉机制。健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机制,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从前置预防、源头拦截、过程阻断、追踪问责等多个维度串联正风肃纪反腐全链条,避免改革的“千里之堤”因腐败问题“溃于蚁穴”。二是以减负长效机制推动基层提质增效。坚持系统观念与问题导向相统一,既要全方位构建权责明确、边界清晰的基层减负机制,也要自问题暴露端向上追溯,寻找破解基层负担过重难题的突破口,提振基层响应改革号召、提升治理效能的精气神和积极性。三是强化全面从严治党的责任担当。强化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使党员干部面对改革重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确保改革顺利推进、成果及时巩固、经验即时反馈。

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党的长期理论实践探索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事实表明,只有把党的领导贯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各方面全过程,才能在总结既有成就、赓续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以中国式现代化书写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篇章。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纪检监察学院教授,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