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基层工作,将整治形式主义作为关心关爱基层的重要抓手、作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党内法规形式明确各项举措、构筑制度体系,为汇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合力提供遵循和保障。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压紧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制度约束。
近年来,反映比较多的“痕迹管理”“文山会海”以及名目繁多、频率过高的检查考核等突出问题,不仅给基层工作造成极大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基层工作生态。
以“文山会海”为例,某大型国企总部仅2022年一年就要求下属企业参加会议800余次。根据有关方面的通报,下属企业平均每个工作日需要参加集团总部会议超过3次。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不回避问题、不躲避矛盾,要求“切实精简文件”“严格精简会议”“规范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管理”等,体现了治理问题和治理场景的统一。
二是坚持依规严控,健全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长效机制。
形式主义难以根治,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形式主义作为错误思想倾向和不良工作作风具有较强的主观性、隐蔽性。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
根据有关方面的通报,某市教育局不具备创建示范活动开展权限,却擅自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工作,加码提出创建要求,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扎扎实实的落实,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矛盾和问题。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坚持严的基调,明确“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规范明晰基层权责”“规范创建示范和达标活动”等,将制度从严和作风从严结合起来,实现了有形的严管与无形的严控的统一。
三是坚持去虚向实,增强整治形式主义向基层赋能的改革活力。
马克思指出:“如果形式不是内容的形式,那么它就没有任何价值了。”要通过清晰的制度导向,把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桎梏、套路中解脱出来,形成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新风正气。从这个意义上讲,整治形式主义,在为基层减负的同时也是向基层赋能,赋予干部放开手脚干事创业之能、赋予基层求真务实改革创新之能。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进一步强化大抓基层导向,推动各项工作重心向基层下沉,积极引导干部谋实招、做实事。在“从严精简文件”方面,强调在量的管控和质的提升上双向发力;在“从严精简会议”方面,强调提升会议质量效率;在“规范借调干部”方面,强调把已有的好经验好做法固化下来上升为制度;在“规范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管理”方面,强调持续深化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稳步推进数字赋能基层工作;在“规范明晰基层权责”方面,强调统筹为基层减负与赋能,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在“规范创建示范和达标活动”方面,强调立足实际、注重实效。
四是坚持协同联动,彰显整治形式主义向基层赋能的实践合力。
整治形式主义需要坚持系统集成、协同联动,坚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逐渐形成制度红线、工作红线、思想红线。各地、各部门要把自己摆进去,对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进行一次排查起底,主动认账,立行立改,从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和领导方法上找根源、抓整改,切实把基层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针对乡镇(街道)责权、责能不匹配等问题,《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作出“省级党委和政府指导本地区立足实际建立健全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并开展清理规范,加强清单动态管理,推动责权一致、责能一致”的规定,进一步明确省级党委和政府的协同联动责任。
总之,要对照规定认真检视存在的突出问题,严格按照规定要求进行整改,真正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
(作者为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国际交往与世界政党教研部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