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课·理论 / 正文

持续为基层减负应健全四项长效机制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25-05-19 09:36 作者:粟用湘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持续为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能够用更多时间和精力来服务群众”。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4月24日召开的全国党委和政府秘书长会议提出,要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带头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只有牢牢把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这一重要着力点,精准施策,久久为功,才能确保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走深走实,切实把基层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激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和作风保证。

1.健全清单管理机制,划定职责权限“硬杠杠”

  基层职责边界不清、权责不一致、责能不匹配,会导致出现“小马拉大车”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让基层干部从繁文缛节、文山会海、迎来送往中解脱出来”。持续为基层减负,要通过健全清单管理机制,推动基层减负制度化、规范化。

  建立健全基层权责清单。检查多、考核多、接待多、挂牌多、摊派多、证明多、报表台账多,以及“文山会海”“痕迹主义”“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等,让基层干部不堪重负。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指出,“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基层该承担哪些工作,要把职责事项搞清楚”。要立足实际,构建边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行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明确基层“该干什么活、能办什么事、应担什么责”;推动资源资金、管理权限、编制人员等向基层下沉,实现基层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能力担事;科学规范“属地管理”,确需乡镇(街道)、村(社)承担的职责,必须通过严格的事前审批。

  建立健全上级权责清单。基层负担过重的问题,表现在基层,根子在上头。为基层减负,上级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应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从领导机关特别是从中央和国家机关改起,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共7个部分,21条具体规定,对统筹为基层减负和赋能作出制度性安排。要理顺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权责界限,划定“权力单”和“责任田”,规范省、市、县(区)上级机关及各部门职责职权,做到清单之内有职责,清单之外无权力。

  建立健全准入负面清单。权责清单不能穷尽所有权责,通过负面清单兜底,可以防止权力任性。要建立健全上级权责下沉事前审批准入机制,通过负面清单对不得层层转移给基层的事项作出明确的禁止性规定,压缩权责模糊空间,划出清晰明确的硬杠杠,防止层层向基层转嫁责任,筑牢基层负担“防火墙”。如:《若干规定》明确规定,“考核应当化繁为简,不搞‘千分制’”“在基层不搞达标活动”等。

2.健全联动协同机制,推进基层治理“一体化”

  当前,基层治理的任务和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导致行政管理体制上下级关系不对称、条块结构不协调等问题不时出现。为此,要抓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坚持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健全联动协同机制。

  坚持党建引领。建立省、市、县(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推动部门协同、政策集成,构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上下联动、横向互动“共同体”;发挥乡镇(街道)党(工)委引领作用,健全完善“乡镇(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赋予乡镇(街道)党(工)委综合执法调度、综合事项统筹协调和考核督办等权限,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实现“一张清单明权责、一颗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一体协同强治理”,推动乡镇(街道)从“基层行政末梢”向“基层治理枢纽”转变。

  坚持上下联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为基层减负,首先要解决好思想这个“总开关”问题,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学深悟透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上级领导机关、领导干部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一级做给一级看;坚持全周期管理理念,抓好“链条”各环节,自上而下层层负责、层层抓落实,推动上下贯通、齐心协力、同频联动、问题联治。

  坚持部门协同。健全部门协同机制,破解基层治理难题,一是建设实体化、规范化的基层网格化治理中心,作为跨部门协同联动工作的牵头机构,负责网格信息汇集建档、任务分流交办、指挥协调督促、办理结果反馈、监督检查考核等工作;二是健全跨部门协同联动的职责职权、工作程序、议事方式、考核评价、激励问责等规范,如规定联合检查、联合考核、结果互认等;三是建立健全跨部门协同联动的沟通协调、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以及协同文化培育等机制,真正实现基层治理资源整合、力量融合、功能聚合。

3.健全科技赋能机制,点燃减负增效“助推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为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带来了广阔前景。健全科技赋能机制,助推基层减负增效,重点要在打造“一表通用”“一网统管”“智治平台”上下功夫。

  以“一表通用”助推基层“数字减负”。发挥数字技术优势,整合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的数据信息,合并同类项、规避重复项、剔除冗余项,建设“一端采集、一次录入、动态更新、多方复用”的“一表通”平台系统,通过设置数据“综合采集”、报表“一键生成”、服务“主动提醒”、报表“准入审核”等功能,打通数据共享“大动脉”,实现“多表合一、一表通用”,减轻基层工作人员“指尖上”的负担。

  以“一网统管”助推基层治理增效。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加快推进省级大数据总枢纽和“一网通办”平台建设,建立省、市、县(区)、乡镇(街道)四级联动体系,整合综治、公安、司法、城管、应急、民政、信访、生态环境等资源力量,打造“整体性政府”,推进“互联网+服务”,实现一网统管、一网通办、一网协同、一屏指挥,真正将“千条线”纳入“一张网”,切实让数据多跑路、基层干部少跑腿。

  以“智治平台”助推基层治理提质。智慧治理是基层治理模式创新的重要选择。要以一表通用、一网统管相关平台为基础,着眼“智能汇聚、智慧研判、智辅决策”,整合智慧党建平台、智慧城市平台、综治中心、12345平台、网格管理等现有信息系统,建立“上联省市、中通区县、下达村社”和跨部门“数据共享、流程再造、业务协同”的智慧治理平台,构建盖边沉底、贯通融合、精准高效的基层治理方式,不断提高基层治理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同时,要警惕数字政府建设分散化、泛化,避免科技赋能变成科技“负能”。

4.健全考核激励机制,高扬实干实绩“风向标”

  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进基层减负,要充分发挥考核激励的指挥棒、风向标作用,健全考核评价、监督检查、激励约束等机制,既加强为基层减负的考核激励,做到真减负、减真负,又加强基层工作的考核激励,推进基层惟实励新,确保减负不减担当、不减责任、不减标准,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切实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真抓实干,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

  健全考核评价机制。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导向,坚持“考少、考精、考准、考实”原则,增强考核评价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精简考核方式,改“多头考核”为“多考合一”,构建“下发一次通知、派出一支队伍、开展一次考核”的考核模式;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化繁为简,科学设置考核指标,推动考“材料”、查“痕迹”向考成效、看“潜绩”转变,将基层干部评价、群众满意度作为考评的重要标准,实施差异化考核,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等。

  健全监督检查机制。改进督查检查方式方法,严格控制总量,纠正排场声势大、层层听汇报、事事要台账等做法,从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用好“四不两直”督查方式,着力解决督查检查过频过繁问题;汇聚强大监督合力,发挥各级人大、政协、纪委、监委、审计等监督作用,将“基层减负”纳入巡视巡察工作重点,畅通群众信访举报渠道,重视媒体监督、网络监督等;为监督插上科技“翅膀”,打造“监督一点通”“码上巡”等智慧监督平台,用好“互联网+督查”,系统分析数据背后的履责逻辑规律,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露头就打,坚决防反弹回潮、防隐形变异。

  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强化考评结果运用,大力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为实干担当者撑腰鼓劲,让“有为”干部“有位”;完善问责制度,对“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假作为”“庸懒无为、效率低下”“消极应付、推诿扯皮”者,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党纪、政纪处分;建立为基层减负反面典型案例通报曝光机制,坚持发现一例就曝光一例、查处一例,形成处理一例、震慑一片、警示全党的震慑效应;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深化容错纠错机制,营造激励干部开拓进取、担当作为的良好氛围。

  (作者:粟用湘,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湖南师范大学机关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