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章切忌长篇累牍,要论“字少意深”之作,《之江新语》定是其一。翻来薄薄一本,却凝练了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的所思所想。
其中,有一个话题“存在感”颇高,那便是“学习”,《之江新语》中谈学习的文章就有10篇。
当下,时势之变、环境之变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只有保持学习才能不被淘汰。此时,重温《之江新语》中关于学习的论述,尤为重要。
一
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广读天下圣贤书”。但好读书也不能当个生搬硬套、照抄照搬、纸上谈兵、华而不实的“书呆子”。弄明白“为何翻书”更为关键,这是我们读书的前提。
知为行之始,学为用之先。学与用相辅相成、紧密关联。没有“学”的“用”就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不通向“用”的“学”则让知识如空中楼阁。学习的目的是“学本事”,通过汲取知识的养料来增益己所不能,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提升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而非止步于书面本身,背几个典故、学几段辞藻做茶余谈资和“装点门面”之用。就像《之江新语》所说,“理论联系实际,实实在在地做事情,尽心尽力地干工作,而不是热衷于追求热闹,只摆花架不种花,只摆谱架不弹琴”。
多闻善择焉,所以明智也。学习也为“长见识”,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能让我们登高望远。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社情的新变化,我们不仅要有会做事的能力,还要有观时势、谋长远的眼力。《努力具备符合时代要求的知识结构》一文就强调“主动来一场‘学习的革命’”。这就启发我们学习不能只盯着几本工具书,而要广泛涉猎经济政治、历史文化、古今中外等各类内容,只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文化的精髓,都可以是我们如饥似渴的学习对象,从而逐步提升透过现象看本质、攀到高处看远方、站在现在看未来的本领。
养浩然之气,修从政之德。对党员干部而言,除了提升干事创业的脑力和眼力,还须修好人格力量这项“内功”。在《做人与做官》《多读书,修政德》等文章中,习近平同志都强调了内在修养的重要性,并指出“要修炼道德操守,提升从政道德境界,最好的途径就是加强学习”。面对新知,不光要多读和快读,也应细读和品读,在学习中观照自身、治心养性。比如,一代名臣范仲淹自幼时起便刻苦读书,立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最终,读过的书、学过的知识成就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
二
弄懂“为何而学”之后,“跟谁学”便至关重要。
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为师。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马克思主义历经近两个世纪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是共产党人的“真经”,也是最经典的“学习资料”。领导干部一方面须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地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既学历史经验,又看现实实践。
向人民群众和专业人士“取经”。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各自的生活环境和专业领域,扎根于此的群众是最有发言权的。《办法就在群众中》一文提到,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要解决矛盾和问题,就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拜群众为师。比如,焦裕禄刚到兰考治沙时也是一头雾水,后来通过多请教当地老农、和农民同吃同住,才摸索出“贴膏药(翻淤压沙)”、“扎针(种树固沙)”等治沙办法。唯有常怀“甘当小学生”的态度,发自真心地与群众交朋友,才能让思路更宽、对策更准、举措更实。
读好山河大地这本“无字之书”。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每年至少用三分之一以上时间深入基层和部门调查研究,行走于之江大地,他还撰写了《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等多篇文章。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基层的一枝一叶、山水草木、风土人情,都是学习研究的一手素材。坐在办公室想出来的点子“接不了地气”,唯有迈开步子、走出院子,才能看见热气腾腾的现实生活。
三
古云:学习有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在《之江新语》的不少篇目中,习近平同志都谈到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只有弄清楚“怎么学”,才能少走弯路、多些从容。
不动笔墨不读书。“领导干部要善于安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少一点酒酣耳热,多一点伏案而思”。这句话出自《为政者需要学与思》一文,习近平同志由此批评了一些干部学习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不深入、没思考的现象。学习切忌“左耳进,右耳出”,书页合上的瞬间,脑袋也跟着空空如也,尤其是在电子书和数字化阅读逐渐普及的今天,学习更要慢下来、深下去,不思考、不记录不如不学习,不过脑、不过心不如不读书。
读书要有全局观。在《求知善读,贵耳重目》中,习近平同志告诫大家“也不能把读书看得太容易,不求甚解,囫囵吞枣,抓不住实质,把握不住精髓”。毋庸置疑,学习是艰难的,特别是在数字化时代,各类讯息以“秒”为单位更新变化,如果仅满足于碎片化、快餐式学习,便容易迷失在信息洪流中,最后“什么都知道一点,但不多”。学习不能孤立地学,要有计划、成体系地学,先搭建好知识“大厦”的骨架,再把细碎的知识点“一砖一瓦”般点缀其间,才能融会贯通。
道不可坐论,理不能空谈。在《保持先进性就是走在前列》中,习近平同志指出,保持先进,走在前列,就必须学习在先、调查在先、研究在先、实践在先。理论一旦脱离了实践,就可能成为僵化的教条,失去活力和生命力。学习不可坐而论道、凌空蹈虚,要将务虚这一“运筹帷幄之中”的谋划与务实这一“决胜千里之外”的实践紧密结合,在耳闻、目见、足践中获得真知灼见,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中,真正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四
学习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工作责任,是一个需要付出持久辛劳的过程。
做好登“理论山”的准备。读书犹如登山,需要集中精神、手脚并用,途中最忌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特别是对于那些部头大、分量重的理论书籍,不花大力气、不下苦功夫是很难真正学懂弄通的。在《理论学习要有三种境界》中,习近平同志就把劝学的道理寄托在晏殊、柳永、辛弃疾的词句中,以“三种境界”比拟理论学习的不同阶段。其中,要迈过的第一个坎就是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
努力成为“长期主义者”。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十分关注科技的发展和知识的更迭,对学习的深入性和持续性提出了很高要求。《努力具备符合时代要求的知识结构》中写道:“面对我们的知识、能力、素质与时代要求还不相符合的严峻现实,我们一定要强化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学习没有止境,在求知这件事上要做一个“长期主义者”,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想起来就学一学、学一阵子就放下,而是要把学习融入日常习惯,最好能达到几天不学习就心痒痒的境地。
“乐之者”自然得其乐。古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之江新语》的多段论述中,习近平同志都曾提到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当把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觉,对学习的不懈追求自是水到渠成。正如《理论学习要有三种境界》中所描述的,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会有不同的心境,从独上高楼、眺望前路,到“衣带渐宽”、刻苦钻研,再到拨云见日、“蓦然回首”,过程虽难免“人憔悴”,但论其所得一定是“终不悔”。
从幼时到年迈,从学校到职场,“学习”是我们终其一生都要钻研的课题,而这并非为了别人而学,是为始终向着更远处眺望的自己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