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八项规定以具体行为规范为切口,直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大顽疾,将群众关切的日常问题转化为作风建设的重要课题。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中央八项规定如“关键一子”激活党建全盘,推动政治生态实现深层次净化
●从延安整风运动到中央八项规定出台,既彰显了我们党一以贯之推进作风建设的政治定力,也标志着党的作风建设从阶段性整治转向了长效化治理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自2012年12月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刀刃向内的魄力制定《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至2025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通知》,中国共产党把中央八项规定作为加强作风建设的切入口。作为切入口和动员令,中央八项规定通过“小切口”精准施治、“关键少数”示范引领、“制度铁规”刚性约束撬动作风大变革,有效破解作风建设抓而不实的治理困境,以制度创新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小切口”祛沉疴
由点及面纠“四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中央八项规定以具体行为规范为切口,直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大顽疾,将群众关切的日常问题转化为作风建设的重要课题。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中央八项规定如“关键一子”激活党建全盘,推动政治生态实现深层次净化。
突出真抓实干,破除形式主义。形式主义的实质是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和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具体表现为过度留痕等脱离群众需求的做法。中央八项规定通过改进调研方式、精简会议文件等具体措施,着力整治形象工程、层层加码等问题,有效纠正了重形式轻内容的不良倾向,使广大干部得以从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实事上,推动工作作风实现向务实高效转变。
突出公仆本色,整治官僚主义。究其根本,官僚主义是官本位思想导致的权力异化,表现为价值观偏差和脱离群众。反对官僚主义就是要着重解决干部不作为、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中央八项规定通过规范公务活动、改进安保措施等具体举措,着力破除特权思想和衙门作风,促使领导干部切实转变角色定位,强化服务意识,真正践行权为民所用的理念,推动党群关系更加紧密融洽。
突出艰苦奋斗,纠治享乐主义。享乐主义是理想信念动摇、革命意志衰退的突出表现,其危害不仅在于挥霍浪费,更在于消解党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中央八项规定以强调厉行勤俭节约为重点,通过规范公务接待、严控经费支出等措施,有效遏制了奢靡浪费现象,强化了共产党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品格。这既斩断了腐败滋生的土壤,又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突出化风成俗,扫除奢靡之风。奢靡之风的实质是特权思想和腐朽生活方式的体现。中央八项规定以“月饼禁令”“会所整治”等突出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建立礼品登记制度、规范公务消费标准等系列措施,将作风建设与社会价值引导有机结合,既有效遏制了奢靡浪费现象,更培育了清正廉洁的政治生态,推动社会价值取向由物质攀比转向精神追求。
“关键少数”立标杆
以上率下树新风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深刻揭示,把握事物发展规律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立足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伟大实践,党的二十大提出“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抓住‘关键少数’以上率下”,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的科学运用,也是对党的作风建设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中央八项规定以领导干部这一关键群体为着力点,充分发挥其激活组织动能、规范权力运行、传递价值基因的示范效应。通过抓住“关键少数”来带动绝大多数,推动形成以党风引领政风、以政风带动社风的良性循环。
带动党风建设。中央八项规定从规范领导干部调研、出行、接待等日常工作入手,将抽象的作风要求具化为可操作的行为准则。当领导干部自觉遵守规定、率先垂范时,就会形成“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的传导示范效应,为广大党员树立可感知、可参照的行为标杆。这既强化了组织纪律的刚性约束,也激发了党员自我净化、自我完善的内生动力,推动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净化。
推动政风转变。政风是党风在政务领域的延伸,领导干部在党内养成的务实清廉作风,自然会向行政管理领域传导,推动政风提升。中央八项规定通过明确公务接待标准、规范会议活动准则等措施,将作风建设的各项要求细化为可执行、可监督的政务规范,使之深度融入政府日常运作的各个环节。实践表明,当领导干部能够严守规矩,以上率下时,就能有效带动干部队伍作风转变;当领导干部敢于破除积弊、抵制不良风气时,就能显著净化行政系统的政治生态。
引领社风改善。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抵制奢靡之风、摒弃大操大办的行为,为社会树立了鲜明导向,逐步浸润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正是这种无声的引领,使优良作风从党政机关辐射至社会各界,推动形成更加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
“制度铁规”促长效
一以贯之固根本
“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这决定了党的作风建设必须走向制度化、常态化。从延安整风运动到中央八项规定出台,既彰显了我们党一以贯之推进作风建设的政治定力,也标志着党的作风建设从阶段性整治转向了长效化治理。中央八项规定作为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以“制度铁规”系统构筑起作风建设堤坝。
制度威慑力源自持续保持高压态势的纪律执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钉钉子精神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着力构建全方位的监督执纪体系,持续强化纪律震慑。一方面打造日常监督、专项检查、巡视巡察相结合的立体监督网络,对党员干部实施全时段、多维度监管,严肃查处顶风违纪行为;另一方面深化“一案双查”的问责机制,对公款吃喝、违规收礼等突出问题,既要追究当事人责任,又要倒查追究相关领导责任。
制度建设的重要目的在于压缩权力寻租的空间。党中央围绕中央八项规定,相继出台《关于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的通知》《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细则》《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等配套制度,将作风建设要求细化为可量化、可核查、可追责的硬性标准。通过强化预算刚性约束、促进公务卡结算、完善资产管理制度等方式,推动权力运行公开化、透明化、阳光化,从源头上封堵制度缺口。
制度建设的更高境界在于推动外在规范向内在自觉的转化。各级党政机关以专题民主生活会、常态化警示教育、典型案例通报为抓手,持续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动作风建设实现常态化长效化。
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