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第二个结合”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深刻彰显了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内涵丰富。中国共产党作为具有高度理论自觉和十分重视思想解放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中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推动党和人民事业蓬勃发展。长期以来,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入新时代后,又以全新视野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系统认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第二个结合”,集中而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文化虚无主义者,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把坚守好这个魂和根作为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具有内在契合性,让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焕发新生,为思想解放注入了文化底气。“第二个结合”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意义重大。“第二个结合”既延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指称的美好愿景,又贯彻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前景的理想主张。从中华民族发展史看,一方面,“第二个结合”激活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既赋予了传统文化现代内涵,又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根基。这一结合构建起了具有自主性的文化发展道路,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另一方面,“第二个结合”打破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困境,实现了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古老智慧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既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注入民族文化基因,又让传统文化摆脱历史局限,获得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表达形式,为民族复兴提供了深厚的精神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当今时代中国发展问题也有重要价值。“第二个结合”旨在守住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让中国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看,当今世界,人类文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已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第二个结合”开创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新范式,它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实现深度融合与共同发展,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它证明不同文明间不仅可以相互尊重、和谐共生,还能通过深度融合创造新的文明形态。坚持“第二个结合”,就是在继承历史中创造新的历史、在礼敬人类文明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不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也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导向鲜明。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不断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一是要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力量。在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从人民群众的文化实践创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二是要坚持开放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第二个结合”以辩证思维突破“中西对立”的认知误区,既批判继承传统智慧,又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在文明互鉴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不断拓宽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使“第二个结合”既成为民族文化复兴的引擎,又成为推动人类文明多样性发展的重要动力。三是要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在推进“第二个结合”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立场,又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而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发展。四是要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求我们聚焦于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重大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推进文化繁荣发展的新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要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努力在破解难题中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在应对挑战中赢得历史主动。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