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课·理论 / 正文

厚植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文化沃土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25-07-07 10:18 作者:葛忆翔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离不开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文化引领与制度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科技创新的本质在于首创精神,而这一精神的根基,正深植于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文化血脉之中。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创气魄,到“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进取胆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始终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动力。

从张骞凿空西域、郑和远航万里,到罗布泊腾起蘑菇云、“东方红一号”飞上太空,再到青藏铁路穿越“世界屋脊”、国产大飞机实现商业首飞,一代代中华儿女披荆斩棘,开拓未知。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关键阶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激发根植于文化沃土的开拓精神与创新胆识,支撑我们勇闯“无人区”,敢走“新路径”,在新时代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上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敢闯:在“无人区”中走出自主创新之路

中华文化崇尚知行合一、刚健有为的精神境界。“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强调的是一种理性坚定、胸怀大义、无畏前行的品格修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则展现了顺应天道、奋发图强、勇于开拓的进取气魄。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自强不息的奋斗史。正是这种贯穿历史长河的精神传承,铸就了“敢为天下先”的文化底色,也为新时代科技创新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支撑。

当前,技术封锁与竞争加剧成为国际基本态势。要突破关键瓶颈、摆脱被动局面,唯有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而“敢闯”,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它意味着要突破惯性思维的束缚、打破体制机制的藩篱、攻克技术路线的壁垒,在源头创新、底层构建、范式重塑等关键领域闯出新路。

“无人区”之所以难闯,是因为没有现成经验可以依赖,没有可参照的路线图。但也正是在这些最具挑战的领域,才可能孕育出最具原创性和战略价值的科技成果。唯有坚定“敢闯”的文化自信与方向自信,勇于在前人未至之境蹚路开道,中国科技创新才能赢得主动、掌握主导、塑造优势,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未来制高点。

敢试:在探索中积累原始创新能力

中华文化崇尚实干精神与实践智慧。“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为之则易,不为则难”,都强调从“知”到“行”的关键在于勇于实践、敢于尝试。正是这种强调知行合一、敢试敢为的文化传统,激励着科技工作者不惧失败,在探索中前行,在试验中突破。

原始创新注定是一条充满不确定性的道路,往往伴随着反复试验、持续迭代,甚至屡战屡败。也正因如此,更需要为科技工作者营造一个宽容失败、支持首创、减负松绑的政策环境。近年来,一系列改革举措加快推进,持续拓展“敢试”的空间、激发“愿试”的动能:

——科研评价机制加快转型,分类评价、代表作制度逐步实施,破除“五唯”导向取得积极进展;

——基础研究投入稳步提升,财政资金引导企业、社会资本设立“长期资金池”,构建多元、稳定、持续的投入格局;

——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加速重构,重点实验室体系优化整合,协同攻关能力明显提升;

——企业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龙头企业加快布局基础研究平台,深入参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组织机制日益灵活高效,“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机制广泛推行,激发各类主体主动参与攻关。

可以说,“敢试”的空间在拓展,“愿试”的意愿在增强,“能试”的条件在完善。一个更加包容失败、鼓励探索、支持首创的制度生态,正在加速形成并持续释放红利,为中国科技创新实践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敢为人先:以首创精神勇担使命

要推动科技创新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迈进,还必须有“敢为人先”的战略眼光与使命担当。“敢为人先”不仅是一种行为态度,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首创精神,强调因变致新、以新应变。儒家讲“穷则变,变则通”,道家言“道生一,一生二”,皆蕴含顺势而变、持续生发的创造哲学。从张衡、祖冲之、沈括,到“两弹一星”元勋,再到如今在合成生物、量子通信等领域勇攀高峰的科技群体,“敢为人先”的精神始终贯穿中国科技发展史。

这一精神在青年一代身上传承尤为关键。青年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发展的生力军,要支持他们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这既是对青年科技人才的高度信任,也是对未来创新格局的前瞻部署。青年富有朝气和创造力,正是开辟“无人区”、挑战“卡脖子”难题的骨干力量。

要激发青年科技人才的首创活力,就要构建有利于其长期发展的制度环境。当前,优化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路径已成为改革重点,提升青年科研人员在经费使用、项目选择、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自主权,正逐步成为共识。通过打通晋升通道、延长支持周期、完善激励机制,一个更加宽松包容、充满希望的青年成长生态正在不断形成。

文化自信决定创新高度

敢闯,是方向的选择;敢试,是过程的坚持;敢为人先,是使命担当。科技创新的高度,归根结底取决于一个社会怎样看待失败,怎样评价原创,怎样激励探索。在更深的层面上,技术突破的背后是文化积淀,创新能力的背后是价值信仰。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科技竞争中赢得主动权,不仅要加大投入、完善机制,更要涵养一种鼓励首创、宽容失败、尊重独立探索的文化生态。从“甘坐冷板凳”的孤独坚守,到“顶天立地”的科技自信;从“孤勇者”的个体突围,到“创新群体”的协同攻坚,需要全社会共同构建以长期主义、原始创新、使命驱动为导向的价值体系。

文化决定气质,气质决定高度。从“无人区”的艰难跋涉,到原始创新的反复试验,再到首创突破的持续追求,不仅塑造了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精神风貌,更汇聚成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澎湃的创新力量。激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时代风貌,中国科技创新必将不断攻克险关、攀登高峰,在迈向科技强国的征程中,书写更加壮丽的时代篇章。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