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这些重要论述指明了人才队伍质量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时代意义
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是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内生动力的客观需要。中国式现代化的纵深推进,根本在于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人是生产力要素体系中最活跃的要素,在新质生产力培育与发展中最具创造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支撑,拥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队伍,才能为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意味着我们能够在科技研发、产业升级、社会治理等各个领域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人才队伍支撑。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提高人才队伍建设的培养质效,形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升级以培育大国竞争新领域、新赛道,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我们不仅要注重人才队伍的数量扩张,更要注重人才队伍的质量提升,通过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素质,更好地发挥人才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质的提升。
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是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由之路。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科技自立自强”,到党的二十大对“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部署,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党和国家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队伍,其不仅是加快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主体,更是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摆脱对外技术依赖,提升国家整体科技实力的核心力量。为此,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需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实现我国在科技领域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确保国际竞争中始终保持战略主动。
实践要求
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党的领导确保人才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一方面,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好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职责,把人才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统筹谋划、宏观指导和组织协调,制定符合地方和行业特点的人才政策,为人才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人才工作的责任制,明确各级领导干部在人才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形成齐抓共管、协调推进的人才工作格局,确保人才工作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同时,要加强人才工作的考核评估,将人才工作成效作为评价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推动形成重视人才、尊重人才、重用人才的良好氛围。
坚持教育、科技、人才的协同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在内容目标上具有互动契合性、在功能作用上具有相互支撑性。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必须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发展、协同推进。注重教育与科技的深度融合,通过教育培养更多具备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利用科技成果提升教育质量,形成教育与科技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加强人才培养与科技发展的紧密结合,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打造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通过教育、科技、人才的协同推进,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国家整体实力的不断提升。
坚持自主培养与国际交流的良性互动。人才队伍质量提升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立足国内,坚持独立自主,自主培养塑造,亦要面向国际,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自主培养方面,应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注重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配,打造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提高人才自主培养的质效。尤其要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的投入,鼓励科研人员潜心钻研,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在国际交流方面,要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和支持人才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提升我国人才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先进技术,为我国人才队伍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科学路径
强化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当前,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革新的浪潮纵深推进,大国竞争异常激烈,本质上体现出科技竞争、人才竞争与教育竞争。教育是提高人才队伍质量的基础,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增强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提供基础支撑。
完善与优化人才培养的整体布局。“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是人才培养的战略布局和整体要求。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应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需求,将人才培养与中国式现代化需求有机适配,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具体而言,要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包括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基础学科人才、交叉学科人才、国际化人才等,形塑梯次合理、优势互补的人才格局。同时,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人才在不同领域、不同区域间的合理流动和有效互动,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提升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效能。
聚焦与打造创新人才高地和平台。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靠科技,科技的创新发展靠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水平的人才高地和平台。当前,我国在推进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制造等前沿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新人才不断涌现,亟须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创新高地和平台,如国家级实验室、创新中心、研发中心等,充分“发挥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的辐射作用”,为创新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优质的科研条件。同时,通过创新人才平台的建设,吸引和集聚全球范围内的顶尖创新人才,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高地,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全面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改革是推进人才培养的根本动力。全面提升人才队伍质量,根本在于全面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一是改革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打破传统的、单一性的评价指标,将人才的创新能力、成果转化、实际贡献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塑造更加多元化、科学化的评价格局。二是优化激励机制,增加对创新成果的奖励力度,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增强人才的获得感,形成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三是优化人才培养的资源配置机制,持续增加人才培养的资源投入,为“人才潜心钻研、厚积薄发”创设良好生态,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精尖人才。四是完善海外人才引进机制,通过制订引才方案,拓宽引才渠道,优化引才政策,完善引才服务,搭建起完整的人才引进格局。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