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分析文化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关系,根据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的发展实际经验,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以文化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高质量发展内含着深刻的文化要求
经济活动是人类创造财富的活动过程,是一个包括人类文化内容的进步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经济发展一旦局限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贫富分化、资源告罄、环境污染等问题就会随之而来。经济发展不仅仅等同于经济总量的增长,它还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包括教育、健康、就业等民生问题的改善,并更加重视分配正义、伦理道德、观念习俗等人文目标,也就是说,经济发展内含着更多的文化要素。我国历来是一个具有厚重文化传统的礼仪之邦,经济的文化含量更为丰厚,比如“经世济民”中天然带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为邦本”“义利统一”“家国天下”等文化精髓。经济发展从来就不是单纯追求经济指标的数据式增长,而是统筹包含物质条件与文化演进的综合范畴。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新时代以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已经由“有没有”转变为“好不好”,这种需要既包含充裕的物质生活,也包括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人民越来越关注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技术含量等差异化特征。文化因素日益渗透到经济活动中,服装、家具、建筑、日用品、食品、旅游、商业等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受到古典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影响。此外,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个人的创新意愿与创新能力、地区的总体创新氛围与创新环境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内容,这就决定了实现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都需要深刻的文化塑造与观念引导。由此可见,高质量发展本身就包含更多的文化要求。
文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历史充分表明,随着人类文化需求上升,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会越来越紧密,文化越来越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文化上层建筑的显现样态,而文化则会对经济发展的目标及其成效产生重大影响。文化作为一种观念意识的上层建筑,总体上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但也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展示出相应的独立性与不平衡性,并且对经济基础等物质存在产生重要的反作用。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经济发展是由生产要素及其组合推动发展的,而生产要素的构成多种多样,包括资源禀赋、科技水平、人力资本、制度安排等。但经济活动归根到底首先是人的活动,人的行为深受文化影响,文化作为人文向度的价值符号,逐渐成为愈发重要的生产要素,通过经济活动主体观念意识的现实表达渗透在其他生产要素与经济行为之中。所以,一些经济理论不仅在个体层面强调文化对于调动生产积极性的作用,也同样重视文化对宏观资源配置的影响,包括节约交易成本、形成某种非正式制度等,共同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根本上说,文化是由经济决定的,经济力量为文化力量提供发挥效能的物质平台。然而,任何经济又离不开文化的支撑”,要实现“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整体人文环境,深刻洞悉文化的经济影响。从高质量发展的视角来看,“人文”不仅意指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等文化要素,而且更多地包含一种涵盖广泛的人文环境构成,形成社会经济发展的外在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苏杭等实现文化繁荣与经济发达协同共进的先进地区经验,提出“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正是自古以来就相对浓厚的经济观念与在实践中日益形成的先进理念共同塑造了包括服务意识、契约意识、长期意识、开放进取等诸多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隐性文化要素,形成了一种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优质人文环境。
这就表明,文化对人与人之间生产关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并且是根深蒂固的。高质量发展要求优化生产关系,提高生产要素利用水平,促进生产方式的迭代演化,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文化的观念约束与行为导向功能。例如,个人诚信、契约意识、尊重产权、合作共赢等价值理念既能对经济过程本身起到秩序规范效果,也能以文化道德等共识性准则稳定市场预期、降低交易成本、加强产权保护,从根本上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新时代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在引领文化消费的同时创造大量与文化服务相关的就业岗位,有效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增长,更加要求深入认识文化的隐性作用,充分挖掘文化的经济价值,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与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
以文化繁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文化的重要作用,要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主动塑造优质社会文化环境。
第一,紧密立足人民的文化需求。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紧密关注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追求,结合我国人文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探索如何通过充分运用文化产品等市场要素创造经济价值,提升文化消费的质量。通过文化产品供给与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有机契合,推动文化与经济的协同共进,进而激发出以文化赋能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深层动力。
第二,以文化赋能发展动力。注重将文化作为一种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有意识将其融入经济活动的实践过程,不同地区充分挖掘自身的人文文化资源,助力经济发展。同时,激发经营主体开拓进取、敢为人先、创新拼搏的先进观念意识,全方位形成包括营商环境、制度安排、政府服务意识等在内的文化隐性软实力要素,加强案例研究,分析典型样本,推广成功经验,进行理论总结,形成以文化激发内在动力、提升效率,以文化获得治理认同,实现资源更合理地优化配置。
第三,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资源,这是今天以文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加强保护文化资源是基本前提,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等传统文化资源的敬畏之心与重视程度,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通过对古建筑、传统街区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对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性开发与合理利用,主动结合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与人民精神文化领域的重点需求,有针对性地对现有文化资源作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文化热点趋势的合理改造,以繁荣的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孵化推动文旅产业发展、凝聚共同认知,有效带动人文经济产业集群,实现文化与经济的有机融合与协同共振。
第四,塑造优质社会文化环境。文化作为某一区域社会群体所共同认同并自觉维护的观念体系,在整体上构成了当地经济发展的隐性人文环境,是当地一切经济活动展开的总体社会背景。其对经济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且作用巨大。以文化为抓手,对不同地区的现有文化观念作出符合当地发展阶段的理性调适,有意识地树立并注入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文化观念,打造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有效培育经济增长的文化氛围,让文化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显著优势与有力依靠。
(作者系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