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课·理论 / 正文

以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海洋强国建设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25-07-14 10:41 作者:张荣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事关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并对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系统部署。“十四五”时期,我国海洋经济突破10万亿元大关,但同时也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生态压力加大、国际竞争加剧等多重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海洋强国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有机组成和重要任务,要求“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如何在“十五五”乃至更长时段实现海洋经济的质效跃升,需要进行系统思考。

1.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与发展现状

  海洋经济作为兼具系统性、战略性的特殊区域经济形态,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十四五”时期,我国海洋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在国民经济中展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从国家战略层面看,海洋经济增长夯实海洋强国根基。建设海洋强国,要求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使海洋经济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这不仅体现在海洋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更在于其增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我国海洋经济总量再创新高,海洋生产总值达105438亿元,同比增长5.9%,增速高于国内生产总值0.9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8%。

  从经济循环视角看,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循环的广度与深度。海洋经济涵盖渔业、船舶制造、海洋能源、滨海旅游等多元产业,贯穿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全链条,是连接陆地经济与全球市场的关键纽带。构建完整且先进的海洋产业体系,既包括依托海洋资源禀赋,推动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开发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也包括加速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近年来,我国海洋新兴产业不断壮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传统海洋产业与新兴海洋产业协同发展。2024年,15个海洋产业增加值43733亿元,比上年增长7.5%。从产业结构来看,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488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770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2849亿元,分别占海洋生产总值的4.6%、35.8%和59.6%,第三产业占比最大,是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撑。

  从高质量发展维度看,海洋经济是推动经济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提升的重要领域。依托海洋科技革命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可实现海洋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破解资源环境约束。近年来,我国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保持平稳发展,海洋药物研发和生物制品开发持续推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持续回暖,海洋装备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自主研发能力稳步增强;海洋旅游市场持续升温,邮轮旅游跃上新台阶;海洋新能源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为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从国际合作视野看,海洋经济是参与全球海洋分工、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核心载体。我国海洋经济由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47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总面积所孕育,其地理分布及产业结构,决定海洋经济在“一带一路”海洋合作、国际航运竞争、深海资源开发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在远洋捕捞、深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以及深远海养殖等领域不断加大力度,与周边国家在西太平洋地区的海洋渔业合作不断深化,加强与周边国家在海洋贸易、航运等领域的合作,强化在海洋科研方面开展联合研究;在南太平洋地区则开展了一系列海洋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合作项目,参与当地的海洋渔业开发、港口建设等项目。

2.把握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要求

  应该看到,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很大,但也存在一些发展短板。“十五五”时期,需要在解决矛盾与克服挑战中,把握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要求。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决于产业升级、生态保护与空间优化的协同与平衡。当前,我国传统海洋产业占比较大且附加值较低,新兴海洋产业发展规模较小,产业链不够完善,产业协同效应尚未充分发挥,导致海洋经济整体效益有待提升,且生态环境受到影响。我国海洋渔业中近海捕捞占比较高,高附加值的远洋渔业和深海养殖占比较低,这也使得近海海域的海洋生态系统受损,部分海域的渔业资源衰退,海洋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产业升级、生态保护与空间优化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产业发展需依托海洋空间资源,生态容量决定产业发展上限,空间布局则影响产业与生态的协调度,只有三者协同,才能打破“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依赖。例如,浙江舟山通过划定生态红线、优化渔港布局、发展远洋渔业与海洋旅游融合产业,实现了产业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需立足海洋资源禀赋与区位优势。当前,我国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仍有待加强,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特别是在海洋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起步较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在设计研发能力、制造工艺、产品质量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部分高端海洋装备仍需依赖进口。此外,我国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海洋科技研发投入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尚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更需把握海洋的资源与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海洋经济。我国海洋经济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受海域类型、资源分布、区位条件影响深刻:渤海湾工业基础雄厚,适宜发展海洋装备制造;南海热带资源丰富,可重点发展热带渔业与滨海旅游;长三角港口密集,应强化国际航运与临港产业。例如,在国务院批准《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的基础上,2025年7月,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提出制定加快推进“海上福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推动建立海洋强省、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统筹协调机制。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融入全球海洋经济分工体系。当前,全球海洋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发达国家在海洋科技、海洋经济等领域具有先发优势,我国海洋经济在国际市场中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的激烈竞争。此外,海洋地缘政治复杂多变,我国在东海、南海等海域面临着领土争端和海洋权益争端,这些争端对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构成了地缘政治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提出了“海洋命运共同体”倡议,不仅体现了对全球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追求,更强调了各国在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共同责任与合作。海洋经济发展需考虑跳出“区域局限”,在国际分工中找准定位。我国沿海地区应依托优势,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珠三角可对接国际海洋科技合作,发展海洋生物医药;北部湾可借助中国-东盟自贸区,打造临港加工与物流枢纽;福建可发挥侨乡优势,深化与“海丝”沿线国家的渔业、航运合作。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强调陆海统筹,实现陆地与海洋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同发展。这不仅是对传统海洋经济发展模式的突破,更是对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优化与提升。当前,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偏重于北部、东部、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以及近海、远海区域的发展,对于陆海统筹的重视不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中国应该“不仅是一个陆地强国,也是一个海洋强国,一个陆海兼修的现代化强国”。陆海统筹要求我们在规划布局、经济、生态等领域综合推进陆海管理工作,实现陆海一体化发展。例如,我国在环渤海地区推动陆海产业联动发展,将天津滨海新区的高端制造业与海洋资源开发相结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3.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创新

  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要立足其系统性、战略性特征,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走出一条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可持续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着力提升海洋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壮大海洋经济,离不开科技创新。要加大海洋科技研发投入,建立包括政府财政支持、企业研发投入、社会资本参与等在内的多元的海洋科技研发资金投入体系,为海洋科技创新提供充足资金保障。加强海洋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国际一流的海洋科研平台和实验室,吸引和培养高端海洋科技人才,汇聚国际创新力量,提高我国海洋科研的硬件水平。例如,厦门大学牵头发起的“海洋负排放(ONCE)”国际大科学计划,有效汇聚了全球一流的海洋科技人才,共同致力于推动海洋科技创新。要强化企业作为海洋科技创新主体的地位,鼓励涉海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共同开展海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例如,厦门大学“嘉庚”号海洋科考船,是由广船国际有限公司承接建造的3000吨级科考船,该船建造后,成为中国深远海科学考察的主力船之一,将高校海洋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同海洋强国战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加快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质量与产业结构合理程度紧密相关。要运用现代科技和先进管理理念改造提升渔业、海洋交通运输等传统海洋产业,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推动传统海洋产业向现代化、高效化方向发展。例如,在海洋交通运输业方面,我国通过智能化港口建设和绿色航运技术的应用,提升了港口作业效率,降低了能源消耗。要培育壮大新兴海洋产业,制定针对性的产业政策和扶持措施,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完善产业配套,加大对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海洋产业的培育力度。通过设立专项产业基金、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推动产业快速发展。例如,福建省海洋产业技术研究院统筹5亿元财政资金,设立生物医药、智能装备、蓝碳技术三大研发专项。

  坚持海洋生态可持续发展。海洋生态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唯有守住生态底线,才能实现海洋经济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在海洋经济开发过程中要加强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评估,建立健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例如,我国在东海海域实施的“生态海”建设工程,通过建立海洋生态监测网络和评估机制,有效保护了海洋生态环境。要采用先进的资源开发技术和管理模式,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例如,厦门大学研究团队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培育出“东优一号”“西盘鲍”“绿盘鲍”等鲍鱼品种,基于“碳中和”提出实施陆海统筹减排增汇方案,助推鲍鱼养殖产业早日实现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显著提升产业效益与生态可持续性。加强海洋生态修复和治理,加大对海洋污染的治理力度,开展受损海洋生态系统的修复,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例如,我国在渤海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使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提升至2024年的83.7%。

  积极参与全球海洋经济治理。海洋问题的全球性决定了需通过国际协作应对资源分配、生态保护、航运安全等共性挑战。要加强与世界各国在海洋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海洋经济秩序,推动全球海洋治理体系完善,实现互利共赢与可持续发展。我国在联合国海洋大会上积极发声,提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便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要深化与周边国家的海洋经济合作,加强与“海丝”沿线国家在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科研等方面的合作。例如,我国与东盟国家共同开展的南海海洋环境保护项目,通过联合科研攻关和技术创新,提升了区域海洋生态保护水平。要推动海洋经济领域的国际合作项目落地实施,通过合作共建海洋产业园区、开展联合科研攻关等方式,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作者:张荣,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