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课·理论 / 正文

“制度悬浮”“数字摆设”怎么破

来源:大众日报 发布时间:2025-07-15 11:28 作者:李娜

制度效用发挥与否,则取决于其与基层需求的契合程度。而实际中基层治理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制度供给的“悬浮化”。数字技术的变革,为基层治理体系创新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持。然而,数字技术的应用要避免陷入“技术至上”的误区,而脱离其为治理赋能的工具化功能。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要通过制度的创新优化,辅以大数据时代的技术赋能,通过二者的辨证施治来实现基层负担到基层治理的效能转化。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任务削减或技术叠加,而是在制度供给与治理需求、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之间建立深层耦合关系。只有达成制度供给与治理需求的优化适配、技术赋能与价值追求的辩证融合,基层治理才能摆脱形式主义的束缚,实现从“负重前行”到“轻装上阵”的转变。

制度供给与治理需求

在基层领域,制度供给的本质在于为社会治理构建规则框架,提供资源保障。但制度效用发挥与否,则取决于其与基层需求的契合程度。而实际中基层治理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制度供给的“悬浮化”——上级部门制定政策时,往往居于顶层设计的视角,着眼于宏观的目标,而忽略基层多样化的微观现实需求,使制度供给结构缺乏适应性和针对性,导致制度资源的巨大浪费,并加剧基层的负担。比如,较为典型的是基层干部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台账整理和数据填报等这种形式化事务上,却不得不将真正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搁置一旁。这种“制度超载”与“需求饥渴”之间的矛盾,反映出制度供给与治理需求之间存在的结构性失衡。这种失衡不仅加重基层负担,降低工作效率,更使基层治理难以切实回应民众诉求。

制度供给满足治理需求离不开精细化的制度适配机制建设。建立需求识别机制,对于一些潜在问题的预测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从海量数据中捕捉潜在问题趋势,通过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基层实际状况,在获取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将二者有机结合,全面、精准地把握基层需求。制度供给要实行差异化供给策略,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等因素,精准判断其不同的治理需求,提供灵活的政策实施方案,避免“一刀切”。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制度实施效果进行实时评估与优化,确保制度供给与治理需求保持动态匹配,及时进行针对性调整,使制度供给能够与时俱进地适应基层治理的动态变化。如此一来,制度供给就会更加精准,制度资源就得以充分优化配置,进而激发基层治理潜能,让制度成为基层治理的有力推手。

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

数字技术的变革,为基层治理体系创新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持。然而,数字技术的应用要避免陷入“技术至上”的误区,而脱离其为治理赋能的工具化功能。由此,在数字化治理推进过程中,要时刻关注技术赋能的实用性和人文价值,以此为指向来实现技术的先进性和数据的可视化。比如某些“智慧社区”平台,虽然功能齐全,但因操作流程复杂,忽略群众的真实需求,群众感到陌生和排斥,最终沦为华而不实的“数字摆设”。这种技术赋能的异化现象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导致干群关系的疏远,使基层治理效能得不到有效发挥。

要实现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的价值耦合,需要重构技术赋能的逻辑框架。技术在设计之初就要以满足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充分考量基层干部和群众的使用习惯与实际需求。简化操作流程,让技术更易于掌握;增设适老化功能,满足老年群体特殊需求,以此提升技术的可及性和实用性。在大数据时代,还要关注伦理层面的需求,注重个人数据保护的重要性。避免过度采集和使用个人信息,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切实保障群众隐私安全。技术赋能应与传统治理方式相互补充,线上平台可提高信息传递和处理效率,线下则能更好地进行面对面沟通和服务,共同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提高技术应用的实效性,基层治理就更具温度和韧性,从而激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从“减负”到“增效”

制度与技术耦合追求的是基层治理效能的整体提升,制度与技术耦合并不是简单的叠加耦合,而是制度与技术整体动态的耦合,通过制度与技术耦合推动基层治理效能的整体提升。

在制度层面,精准化的供给策略和动态调整机制能确保制度资源与治理需求高度匹配。精准的制度供给可避免资源的浪费,使制度精准作用于基层治理的关键环节;动态调整机制则能根据基层实际及时优化制度,使其始终保持有效性。

在技术层面,设计的人性化和需求的伦理化关注能确保技术应用与人文价值深度融合。人性化设计让技术更贴近群众,易于被接受和使用;对伦理的关注能保障技术应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避免技术应用对人的侵害。

这种双向耦合的合力,能够有效克服基层治理中的形式主义问题,制度供给的精准化可以有效压缩形式主义空间,技术的合理化可以有效提升基层的效率和效能,从而释放基层治理主体的创新力,让基层治理从“被动”转向“主动”,将基层压力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基层减负的效果转化,究其本质是治理现代化的探索过程。制度供给同治理需求的动态耦合,破解了“治理什么”的难题;技术赋能与人文精神的价值耦合,回答了“怎么治理”的命题。

当制度扎根于基层需求,技术回归人文价值,基层治理才能真正实现从“减负”到“增效”的跨越。在此过程中,每一次耦合的深化,都在为治理效能的提升积蓄更强大的动能,为中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现提供坚实的理论和实践支撑,也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