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理论,最要紧的,是把思想方法搞对头”。星河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来崇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等思想文化,其间意蕴深刻的“器”和“渔”之妙喻,阐释的恰是强调方法的重要性。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正在进入“收官期”,必将迈入巩固学习教育成果、“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的“收获季”。当此之时,全党充分认识“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中央八项规定不是五年、十年的规定,而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等重大要求的重要性,从而深入“推动党员、干部增强定力、养成习惯,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干事创业”,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全党必须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意志,把握圆满实现学习教育要旨的思想方法。
彰显“头雁效应”:重在涵养“心态”与“生态”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改进作风,必须自上而下,以上率下。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形成优良作风不可能一劳永逸,去除不良作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党的二十大报告庄严昭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这一重大“努力”,既表达“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足够底气,又蕴含“关键在党”的热切期望。
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很牢固,但如果作风问题解决不好,也有可能出现“霸王别姬”这样的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曾如此郑重警醒全党。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转变作风,身体力行,以上率下,形成“头雁效应”。紧密联系新时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迫切需要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名利观、得失观,需要涵养百舸争流、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信念是本,作风是形,本正而形聚,本不正则形必散。党员、干部摆正和涵养心态,首要在于深入诠释“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自觉,矢志不渝崇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灯塔,孜孜以求闪耀的真理光芒,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着力抒发“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俭朴情怀,以清廉养浩然正气,将作风建设书写在为人民服务的不懈奋斗之中。坚持不懈整治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推动形成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促进政治生态“山清水秀”。大力营造海晏河清、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努力在全党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胸怀“国之大者”:重在追求“致广大”与“尽精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锤炼党性上力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发扬党的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用伟大建党精神滋养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胸怀“国之大者”,始终用党性原则修身律己,切实以坚强党性取信于民、引领群众。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这是今年党建工作的重点任务。
“致广大而尽精微”,蕴含深刻的辩证哲思,“广”中察“微”,“巨”里透“细”。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党的作风关系人心向背,决定党和国家事业成败”“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八项规定一子落地,作风建设满盘皆活,八项规定成了改变政治生态和社会面貌的标志性举措”。大量事实证明,一个地方的工作,成在干部作风,败也在干部作风;一个地方的事业,兴在干部作风,败也在干部作风。由此,党员、干部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的重大要求,务必多用“放大镜”,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立足于从政治上看重这项“重点任务”,深学细悟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之重要紧要。
与此同时,还得善用“显微镜”,注重见微知著、未雨绸缪。“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头”。很多领导干部一开始都是“打擦边球”,破坏八项规定,最终演变成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鞭辟入里地刻画了一些党员、干部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痴迷“四风”的突出不良表现:在形式主义方面,主要表现为知行不一、不求实效,文山会海、花拳绣腿,贪图虚名、弄虚作假。在官僚主义方面,主要表现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漠视现实,唯我独尊、自我膨胀。在享乐主义方面,主要表现为精神懈怠、不思进取,追名逐利、贪图享受,讲究排场、玩风盛行。在奢靡之风方面,主要表现为铺张浪费、挥霍无度,大兴土木、节庆泛滥,生活奢华、骄奢淫逸,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种种表现,反映着一些党员干部的平常日常、点点滴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压反腐、风腐同治打下的“大老虎”、拍下的“苍蝇”触目惊心。“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党员、干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特别需要注重融入经常、用于日常,常怀“敬畏心”、常算“政治账”、常清“思想尘”、常破“心中贼”、常思“‘四风’害”。
做到“泾渭分明”:重在区分“为公”与“为私”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中国共产党的入党誓词载明“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伟大建党精神内含“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要求。毛泽东同志曾号召全党都要学习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做一个“大有利于人民的人”。雷锋精神深情表达“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焦裕禄精神生动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反观现实生活,有的党员、干部公私概念混淆,先私而后公,甚至因私而忘公,将个人私利完全凌驾于公利之上。更有甚者,以权谋私,利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大搞权钱交易等。
“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作风问题,很多是因公私关系没有摆正产生的”。党员、干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前提和基础在于为公与为私之界的“泾渭分明”,构筑起清晰的“楚河汉界”,在为政履职过程之中,时刻掌握好公心与私心、公权与私权、公事与私事、公款与私款的分明边界和不二法则,该公的必须彻底归公、该私的务必私自处理,分辨为公与为私,毫不含糊、毫不混淆、毫不松懈,始终怀德自重、虚怀若谷、胸怀坦荡。
防止“由风及腐”:重在觉醒“量变”与“质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深刻指出,“要深入推进风腐同查同治”,并强调“坚持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以‘同查’严惩风腐交织问题,以‘同治’铲除风腐共性根源”。这既彰显了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实践经验的科学把握,又体现着我们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内在规律的深邃洞察,还反映着正作风、反“四风”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的日益重要。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不正之风离我们越远,群众就会离我们越近。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诱惑缠绕着党员、干部,“温水煮青蛙”现象就会产生,一些人不知不觉就被请君入瓮了。“堤溃蚁孔,气泄针芒”。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严以修身,正心明道,防微杜渐,时刻保持人民公仆本色。要慎独慎初慎微慎欲,培养和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要管好自己的生活圈、交往圈、娱乐圈,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这深刻阐明了如何注重在加强作风建设中防止“由风及腐”,觉醒“量变”、避免“质变”的基本道理常理。由此,党员、干部务求时刻保持敬畏之心,敬畏法纪、敬畏群众、敬畏历史,从当下做起、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小节做起,让清廉之风涤荡心灵、让浩然之气激荡人生。
“人生天地间,长路有险夷。”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强调,全党必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抓作风入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一条重要经验。推进党的自我革命,要在提高认识、增强党性、规范权力运行、从严监督执纪、履行管党治党责任等方面进一步落实到位。这充分表明,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与党的自我革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辉。党的作风建设深刻蕴涵着党的自我革命的内在要求;党的自我革命推动党的作风建设的万千气象。由此,党员、干部必须认真领悟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时代意义和深远意义,争做党的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注重把握圆满实现学习教育要旨的思想方法,让纠“四风”、树新风、争先锋在我们党中蔚然成风,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澎湃动力。
(作者为上海市委党校原副校长、一级巡视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