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重要部署。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有利于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要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三大属性”,聚焦教育强国“六大特质”,全面构建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创新牵引的科技支撑体系、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体系和开放互鉴的国际合作体系。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要夯实基础教育根基,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建立健全与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变化相适应的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目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等趋势性特征。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2%。逐步推进学前教育免费可降低家庭经济压力,通过降低育儿成本,提升生育意愿,缓解生育焦虑,改善人口结构。学前教育免费对于提高入园率能产生积极影响,促进儿童早期发展。
加快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需要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融通是打破两类教育壁垒,促进教育多元化发展,满足人才多样化需求的重要举措。职普融通可以让学生依据个人兴趣、能力和自身特点等选择教育路径,学生可从普通高校转入职高学习技能,也可从职高通过考试进入普通高校,人才发展渠道不断拓宽。职普融通的好处还在于普通高校可引入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资源,职业院校可借鉴普通高校的理论研究优势,培养“理论+实践”的复合型人才。产教融合旨在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长期以来,职普分流导致职业教育被视为次优选择。加快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有利于破除“矮化”“窄化”职业教育的传统认知。联合培养、学分互认、课程共建等方式,有利于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但高等教育中有的专业学科与产业发展要求不匹配,导致人才供求不匹配。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供给仍存在缺口,急需通过高校专业学科设置改革去适应人才需求的变化,优化学科设置。要利用大数据分析行业优势,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与产业需求,聚焦科技前沿、民生短板等领域,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要坚持高水平科技创新,产生大量原创技术、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成果。2024年,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行榜上位居第11位,与美国仍然有较大差距。但与2012年第34位的排名相比,我们有了很大跃升。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中国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连续第二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拥有26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超过上一年的24个。要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发,加快组织实施和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
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强化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我国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但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为36130亿元,投入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我国研发投入强度达2.68%,这个投入强度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排名第12位。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强化基础研究系统布局,如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要加大基础研究的财政支持,提高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比例,设立长期专项基金,加强国家实验室建设,为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体制改革进行战略谋划、作出顶层部署,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科技创新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进一步提升。2023年,党中央成立中央科技委员会,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推动我国科技领导和管理体制系统性重构、整体性重塑,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拓展。要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坚持问题导向,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在事关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领域,前瞻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在国有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大力支持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
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2024年,中国技能人才总量超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6000万人,研发人员总量多年居世界首位,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毕业生规模全球领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人才支撑。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战略人才储备相对不足,重点领域急需人才缺口较大,青年科技人才成长通道有待拓宽,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还需壮大,区域人才分布不合理问题仍较突出等。
加强国家战略人才培养。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在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注重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多方面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大力培养各类技能人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目前,我国部分技能岗位用人缺口较大、产业工人老龄化程度加深,要依托行业领军人才,传承绝技绝活,建立岗位技能培训体系,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要改革人才评价标准,提高技能人才待遇,进一步壮大技能人才规模。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