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课·理论 / 正文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5-07-21 09:10 作者:杨红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作出保障和改善民生重要部署,为新时代民生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领导是民生建设的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是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扣时代主题,紧贴群众需要,及时科学决策,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个体积极投入的民生工作格局,共同推动民生事业进步。新征程上推动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民生事业各方面各环节。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认识到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时,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提高民生水平,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高品质生活。

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同解决群众现实利益问题、同推进民生领域政策制度改革创新结合起来,转化为推动民生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果。要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及时学习、深刻领会,全面、准确、创造性地落到实处。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对民生工作的决策部署,当好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对标对表重点任务,一项一项推动落地见效,切实把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和体现到民生建设全过程各方面。

增强社会保障公平性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

作为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民生建设需要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和运行机制,真正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应促进民生制度体系不断健全,针对劳动用工的流动性和用工方式的多样性,打破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壁垒,完善灵活就业人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加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多缴多得的激励机制,提升城乡居民参保积极性。增强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群体的可持续参保能力,有效解决新就业形态人员的劳动关系认定难问题。提高就业困难群体、低收入群体的缴费补贴水平。促进基本社会保险从“制度覆盖”到“人人覆盖”。完善分级分类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破解资源错配痛点,打破城乡、地域的公共资源配置限制,适应人口流动变化,对人口净流入城市增拨教育、医疗专项资金,推行公共服务常住地供给,提高公共服务的均衡性。

扩大基础民生服务普惠性

提升多样化社会服务可及性

要调动多元主体参与民生建设的积极性。畅通公众参与渠道,优化动态响应机制,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建立“线上+线下”民生诉求动态监测平台,运用大数据识别社保异地办理、“一老一小”服务等跨域问题,生成急难愁盼动态需求清单。建立不同类型的响应标准,对民生急事“即知即办”,对民生难事明确主责,提级联席会商,有效解决每一个具体的民生问题。积极推进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参与民生建设,创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特许经营、公建民营等模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普惠性养老托育机构、参与市政公用事业等。大力培育社会组织,优化机构登记,扶持公益服务性社会组织发展,建立孵化平台,降低运行成本,引导参与公共服务,有效提高社会组织专业服务能力。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服务站—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委员会(家委会)”的管理服务架构,完善党领导下的社区群众自治机制。打造“15分钟生活圈”,以居民需求为圆心,以步行路程为半径,满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等生活需求,促进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和可及性。

数字技术赋能民生高质量发展

数字技术可有效解决传统组织架构带来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可提高政务的公开度和透明度,促进民生数据的共享与同步,协调民生政策执行的衔接,提高民生建设效能。构建普惠便捷的数字民生保障体系,建设一体化智慧民生平台,整合各部门民生服务入口和数据资源,打造集政策发布、事项办理、诉求反映、进度查询、服务评价于一体的市级或省级智慧民生服务平台,实现“一网通办”。推动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打破部门数据壁垒,建立统一高效、安全可控的民生数据资源目录和共享交换机制。依托大数据分析,实现民生政策精准推送、风险隐患智能预警、资源配置优化调度。拓展智慧应用场景,深化智慧养老、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社区等场景应用,提升服务便捷度和体验感。弥合“数字鸿沟”,保留并优化传统服务渠道,加强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数字技能培训和适老化、无障碍化改造,确保智能化服务惠及全民。

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推动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不断释放社会组织潜能、夯实社区服务基础、促进公众积极参与,着力打通民生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唯有如此,才能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筑牢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

作者单位: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