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课·理论 / 正文

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5-07-21 09:53 作者:唐若裴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既回答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课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也回答了当今世界文化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指明了正确方向、贡献了中国智慧。深刻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意义,深刻理解其在国际文化格局及其演变进程中的独特贡献和作用,对于科学把握这一思想的历史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揭示了文化本质和人的本质的内在统一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创造出远超以往时代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远比以往时代斑斓多彩的现代文化,但这种现代文化却内含着物质丰富性与精神贫乏性的深刻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形容资产阶级“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资本主义吞噬各种社会关系的情感表达、信仰纽带和文化内涵,而代之以物质主义的价值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批评,“肮脏,人的这种堕落、腐化,文明的阴沟(就这个词的本义而言),成了工人的生活要素”。物质主义膨胀让人成为所谓“单向度”的人,“市场和市场价值观侵入了它们本不属于的那些生活领域”,一边是财富的积累,一边是信仰缺失、物欲横流、极端利己主义泛滥,人的精神在物质的重重“逼围”中愈益困窘,这成为西方现代文化的一大痼疾。西方一些理论也进行了文化的现代性反思,但是这些反思大都停留在认知层面,没有提出实践性的解决方案。

  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强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有着作用和反作用的现实过程,并不是单线式的简单决定和被决定逻辑”,而且鲜明提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所写的《文化育和谐》一文深刻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这些重要论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机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之中,既从理论上揭示了文化本质和人的本质的内在统一,也从实践上提出了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具体路径,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理论,也超越了西方文化批判理论,为人类社会摒弃西方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老路,朝着更加独立和自由的方向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解决了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问题

  人类社会每一次生产力的重大发展,在创造一系列新事物的同时,也总是催生如何对待旧事物的争论和反思。激进的观点主张打碎旧秩序、重建新世界,保守的观点则主张守旧复古。总体而言,前者顺应了社会向前发展的客观需要,但往往以牺牲传统为代价;后者看到了传统对于维系社会的重要意义,却难以驾驭社会发展的内生势能。这种矛盾就是文化的“古今之争”,在东西方的历史上都广泛存在。具有漫长文明史的中国,近代以来饱受外来文化冲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新生与旧有、自我与他者、激进与保守的艰难抉择,所面临的古今中西之争成为一个延宕百年的文化难题。

  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诉我们,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从彼此契合、相互成就的理论逻辑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为一炉,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激活中华文明的基因,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熔铸古今、汇通中西”“守正而不守旧,尊古而不复古”,超越了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的对立,使古今中西之争的难题涣然而解,树立起中国思想史同时也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传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传承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两个结合”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为世界各国解决自身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问题提供了光辉范例,为那些既希望融入现代文化发展潮流又希望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提出了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方案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不同文明由于存在地域、传统等的差别,而展现出多样性、差异性的特征。历史上,不同文明之间既有“丝绸之路”这样交流融合的一面,又有“十字军东征”这样对抗冲突的一面。近代以来,随着“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愈加频繁。在此背景下,文明之间如何相处,关系人类社会前途命运。

  决定不同文明能否包容共存的关键因素,是以什么样的文明观对待不同文明。一些强势文化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提出“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认为自己的文明高人一等,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不同,就要千方百计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用强制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问题,严重阻碍了人类文明进步。

  历史昭示我们,没有多样性,就没有人类文明;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文明的交流互鉴。习近平文化思想以胸怀天下的立场和视野,旗帜鲜明地提出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不同文明都应平等交流、互学互鉴。对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的弘扬,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的强调,明确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正确态度和原则。全球文明倡议,则是中国为解决人类多样文明共生共存问题而提供的中国方案,也是中华文明包容性、和平性内生出的独特理念和价值叙事,展现了中华文明“天下大同”“和合共生”的深沉智慧,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坚持维护公理道义、始终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的责任担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注入了强大文明力量。

  (作者:唐若裴,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科技大学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