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课·理论 / 正文

深化“十五五”时期未来产业领域方向遴选工作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25-07-21 09:58 作者:王晓明 陈凤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十五五”时期,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坚持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并举,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未来产业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是推动重大科技创新产业化的有力引擎。“十五五”时期做好未来产业领域方向的科学遴选和动态优化,对抢占科技制高点、培育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产业谋篇布局的重要任务

遴选具体领域方向,是“十五五”时期未来产业谋篇布局的重要任务,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未来产业领域方向的遴选体现了国家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和发展导向。

“十二五”时期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在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义和方向的同时,确立了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核心遴选依据,基于此布局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七大领域,开启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篇章。“十三五”时期我国将数字创意产业新增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十四五”规划纲要在“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篇章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章节中,首次提出“未来产业”概念,谋划布局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六大方向。从“十二五”时期超前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到“十五五”谋划布局未来产业,体现了我国产业梯次发展格局,彰显了国家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顶层设计和前瞻布局。

二是未来产业领域方向的遴选体现了对产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发展方式的探索。

未来产业具有前沿性、成长性、颠覆性、不确定性等特征,技术研发周期长、产业化培育过程复杂。其发展呈现出供给创造需求的典型特点,本质上是一个“干中学”的知识积累和能力跃升过程。因此,未来产业领域方向的遴选需要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通过持续的技术路线探索和产业规律总结,实现产业方向的多元化布局,为创新试错预留空间。同时,通过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在持续探索中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多元主体协同效应,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战略布局形成发展合力。

三是未来产业领域方向的遴选体现了对产业合理布局和科学规划的更高要求。

我国凭借完整的产业体系、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以及人才、数据、知识产权等新型生产要素的显著优势,为未来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各地培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构建起梯度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未来产业的科学遴选应立足新型生产要素的特点,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注重区域差异化布局,从而有效规避同质化竞争。通过科学遴选未来产业方向,有效促进新要素组合,加快形成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新需求,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问题

未来产业领域方向遴选将有力推动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把握战略主动、构筑发展优势,但我国在遴选未来产业具体领域方向方面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国家对于未来产业领域方向遴选缺乏统一指导。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未来产业的六大领域方向,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出台《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重点推进六大未来产业发展,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也出台了相应政策探索未来产业布局。但国家层面在未来产业领域方向遴选上缺乏统一指导,顶层设计有待完善。各部委主要从各自职能角度提出未来产业方向,导致不同部门提出的重点方向存在差异。同时,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重点领域方向指引,地方在布局未来产业时无所适从,导致相关部门和地区分散发力,未来产业发展呈现出“小而散”的特点。

二是地方未来产业领域方向布局趋同,重点不突出。

当前,地方对未来产业的发展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形成一系列颇具创新性的做法,但存在对未来产业认识不清、统筹谋划缺失、发展重点不突出、产业领域求全求大等问题。地方在领域方向选择时没有面向本地的科技与产业基础进行深入分析,为了防止重大遗漏导致选择面偏宽趋同,未能集中优势资源培育特色产业。部分地方未来产业布局出现“扎堆”苗头,遴选机制不完善,重点布局领域不明确,“一拥而上”导致资源错配,出现未来产业发展长期战略短期化、创新资源分散化、产业布局重复化等问题。

三是未来产业领域方向缺乏科学的遴选标准和方法。

我国在未来产业领域方向的遴选上缺乏科学统一的评判标准和方法体系。尽管各部委和地方政府都在积极探索未来产业的遴选机制,但不同部门依据不同的参考标准,使得各地区难以准确识别适合自身发展的未来产业方向,不利于形成全国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具体原因是尚未建立分级分类的遴选标准体系;缺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方法;产业分类维度不统一,容易造成重复布局。

做好遴选工作需从三方面发力

针对当前未来产业领域方向遴选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好遴选工作需从以下几方面发力,形成“遴选—评估—优化”的闭环,让未来产业领域方向始终与发展需求同频共振。

第一,加强国家对未来产业领域方向遴选的规划指导。

应尽快出台未来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在统筹衔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国际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前沿趋势,科学界定未来产业边界,明确重点发展方向。同时,应前瞻性地开展未来产业统计标准研究,制定统计分类目录和指标体系。相关部门可联合专业智库机构,构建未来产业动态监测评估体系,建立健全产业目录动态调整和多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确保政策体系的系统性、协调性和导向一致性,为地方培育未来产业、引导市场投资、优化科研布局等提供清晰、稳定的战略指引。

第二,因地制宜加强地方层面未来产业领域方向遴选。

未来产业领域方向遴选要立足本地科技水平、产业基础和要素禀赋,系统梳理已布局的未来产业前沿技术领域、重点方向及政策举措。在具体方向遴选时,深入分析本地研发投入、科教资源、人才储备和产业成熟度等核心条件,重点把握技术变革趋势与要素重构机遇,精准对接国家战略与区域特色。通过横向对比区域态势,聚焦最具发展潜力和差异化优势的领域,科学确定未来产业主导产业(原则上不超过三个)和若干关联发展产业,形成重点突出、点面结合、关联紧密的布局。

第三,提升未来产业领域方向遴选标准和方法的科学性。

充分发挥科学家、企业家和投资家的专业优势,系统评估现有产业遴选标准和方法,建立科学量化的评价体系,为地方和行业遴选未来产业提供客观依据。在具体赛道选择和产业培育中,统筹考虑技术创新供给与市场需求,注重“干中学”的实践积累,同时兼顾远景规划和场景应用,建立分级分类的动态调整机制。围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生态构建”的全链条发展路径,从场景创新、要素集聚、制度完善等多维度进行综合考量,通过实践探索形成未来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机制。

(作者王晓明、陈凤分别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