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动力源,协调是平衡器,绿色是生命线,开放是空间场,共享是落脚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从脱贫攻坚的历史性成就到共同富裕的渐进式推进,从“三期叠加(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经济转型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贯穿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指引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
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成果,新发展理念的生命力源于对实践问题的深刻把握,伟力体现在对发展规律的主动塑造上。它回答了新时代“为谁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实现发展”的根本问题,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与实践性提升到新高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予以理论升华,成为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金钥匙”。
鲜明特征
新发展理念既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指引,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征,更是高质量发展的“精气神”。
一是重点解决发展内生动力问题。
新时代,中国经济呈现新常态特征,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进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传统发展动力逐渐减弱,就愈发需要创新发展培育新动能。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必须通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新型生产关系,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重点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发展不平衡问题长期存在,具体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等多个方面。高质量发展强调区域协调、城乡协调、经济社会协调以及人与自然协调,注重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涵盖东部带动西部、城市支持乡村等,避免短板制约,使各领域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让发展更健康、更全面。
三是重点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
绿色发展旨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求深刻认识到绿色发展也是新质生产力,将生态环境保护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绿色发展以生态优先为导向,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推动资源高效利用、污染源头防控,实现经济活动与环境保护协调共进。在发展中降碳、减污、扩绿,既满足当代需求,又为子孙留下可持续的生态根基。
四是重点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开放发展强调积极融入世界经济,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增强内外联动性,在合作共赢中拓展发展空间。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面对海外投资安全问题、汇率市场风险、国际贸易挑战,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投资合作和科技交流,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五是重点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做大做优蛋糕,并分好切好蛋糕。共享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民生为大”,致力于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享发展呼唤“投资于人”,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教育医疗水平、促进就业创业等措施,提升人的知识、技能、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性,将“人力资源”转化为可持续增值的“人力资本”。
守正创新
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境界,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一,新发展理念的价值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立场的当代诠释。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始终将“人的解放”作为核心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新发展理念中得到了价值立场的具象化:其一,将民生改善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其二,通过“提低、扩中、调高”的收入分配改革,构建橄榄型社会结构;其三,将共同富裕从经济领域拓展至公共服务均等化,彰显发展成果的全民共享性。
第二,新发展理念的系统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实践运用。
新发展理念五大要素构成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创新是动力源,协调是平衡器,绿色是生命线,开放是空间场,共享是落脚点,缺一不可。
这种系统性思维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中得到生动实践:通过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交通网络互联(协调)、碳达峰行动(绿色)、自贸区联动(开放)、公共服务共享(共享)等,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第三,新发展理念的目标导向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
在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规划,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创新“势能”向经济“动能”持续转化,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加快落地。2024年,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三新”经济增加值超过24万亿元,相当于北京、上海、广东地区生产总值的总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基于科技创新,进一步推动产业体系从量变到质变、从中低端到中高端、从追赶者到领跑者转变。
第四,新发展理念的全球贡献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新路径。
新发展理念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近年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基础设施“硬联通”持续拓展,规则标准“软联通”更加顺畅,重大标志性项目稳步推进,“小而美”民生项目广受欢迎。特别是,中老铁路建设使老挝从“陆锁国”变为“陆联国”,证明新发展理念具有跨文化适用性。同时,中国进一步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将新发展理念转化为国际公共产品,有助于重构全球经济治理话语体系。
第五,新发展理念的标识概念提升新时代政治经济学话语权。
新发展理念是解读中国道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的经典话语和重要标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受困于“中等收入陷阱”。新发展理念关注全球经济增长、发展得失的经验教训,特别针对各种增长和发展困境进行探究,强调以系统思维统筹发展与安全、效率与公平、人与自然等关系,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以及生态的永续发展,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新选择,彰显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旺盛生命力。
总之,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创新。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一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