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十大关系》发表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和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之际、苏共二十大召开之后,回应和解决的课题是在战争短时间内打不起来的条件下,如何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同志运用普遍联系观点阐述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典范,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规律探索中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1956年4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它是我们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篇之作。在这篇经典文献中,毛泽东阐述了“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和如何处理好十大关系,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当代价值。
诞 生 背 景
对调研中发现的实际问题进行的理论和政策解答
《论十大关系》发表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和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之际、苏共二十大召开之后,回应和解决的课题是在战争短时间内打不起来的条件下,如何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了争得相对和平环境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其中有几件重要的具有标志性的历史事件,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一是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讨论重大国际问题的日内瓦会议并取得重要成果;三是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开始登上国际舞台的万隆会议成功举办。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战争的危险虽然没有完全排除,但从总体的趋势来看,战争可以避免,世界的局势朝着和平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中国面临的任务是加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便成为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
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初期,由于国际形势和意识形态的相近性,主要借鉴了苏联的经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党逐渐发现苏联的建设经验并不完全适合我国国情,于是提出探索走自己的路。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揭开了盖子”,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必须从各个方面考虑如何按照中国的情况办事,努力找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论十大关系》是在为党的八大召开进行大规模系统调查研究基础上形成的。从1956年2月14日到4月24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共听取国务院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还有国家计委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汇报,加起来一共是35个汇报。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仅是听取汇报,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论十大关系》就是对调研中发现的实际问题进行的理论和政策解答。它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重要成果,为党的八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思想准备,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指南。
主 要 内 容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重点把握的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全文篇幅不长,共12000多字。开篇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不足百字说明十个问题即十大关系的来由。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阐明提出这十个问题的基本方针,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并进一步阐明什么是国内外的积极因素。文章的最后一段进行了总结。
文献的主要内容是阐述如何正确处理十大关系。
前三个关系分别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第一个关系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在大规模开始社会主义建设后,主要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工业化进程中不同产业之间的关系。毛泽东指出要解决中国工业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处理三者关系的原则是在优先和重点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要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不能脱离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而发展,并对此进行了理论上的阐释。第二个关系是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对于中国这样地域辽阔、区域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来说,处理好工业发展的空间布局非常重要。针对中国生产力布局的实际情况,毛泽东系统地阐述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辩证关系,提出“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第三个关系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作为一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下,既要推动经济发展又要保障国家安全。毛泽东指出“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要正确处理好两者关系。
第四个和第五个关系讲的是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保持经济社会管理的综合平衡。第四个关系是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毛泽东指出三者的物质利益从根本上是统一的,但局部地区部分情况下又会出现矛盾,要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各种利益和相互关系,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都要兼顾。第五个关系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处理这一关系的重点在于坚持中央的统一领导,注重发挥两个积极性,即既要发挥中央的积极性,又要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处理好地方和地方的关系。
《论十大关系》当中的前五个关系,集中论述了经济建设中的五个基本的关系问题,另外的五个关系主要阐述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除经济领域外的一些重要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直接关乎着能否贯彻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从而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建设。第六个关系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在中国共产党长期处理民族关系的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后来党的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提出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是我们国家工作中的一项重大的任务。第七个关系是党和非党的关系,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强调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第八个关系是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实质上是怎样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敌我矛盾的问题。第九个关系是是非关系,毛泽东阐明了为什么要分清是非,如何分清是非,以及如何处理是非关系。第十个关系是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毛泽东首先指出我们要向外国学习,并阐明为什么要向外国学习以及如何向外国学习,强调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
重 大 意 义
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1956年是新中国历史上富有转折性意义的一年,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亟待解决的重大的理论与实际的问题。根据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经验,毛泽东提出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探索走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作为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论十大关系》对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出了初步的回答,提出一系列不同于苏联模式的新思想新战略新政策,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指南,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在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史上,《论十大关系》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这篇文献所蕴含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正确原则和经验总结已得到实践的充分证明,并在改革开放以来包括新时代以来得到了继承和创新性发展,其精神内核和世界观方法论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从探索我们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伟力,从“十大关系”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等,都是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体现。
《论十大关系》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回应和解决的是当时实践提出的课题和问题,但其重大意义历久弥新,其基本精神、基本方针、基本方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时代价值。《论十大关系》中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从实际出发,独立自主走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矛盾分析方法和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等,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邓小平曾强调这篇文献太重要了,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同志运用普遍联系观点阐述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典范。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规律探索中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以《论十大关系》为开端,中国开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近70年来党带领人民先后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这篇具有标志性的历史文献,其精神光芒和思想光辉还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闪耀。
(作者系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速读
《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代表作,内容丰富、语言通俗,立足中国实际,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调查研究为基础,对我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战略谋划,是一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之作,对我国当时和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理论指导作用。
在《论十大关系》提出前后,党中央在发展科学文化和进行经济建设方面形成并实施了一系列新方针。这些都为党的八大的召开作了重要准备。从1955年底到1956年春,为准备党的八大的召开和迎接大规模经济建设,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工作。从1955年12月上旬起,先是刘少奇为准备起草党的八大的政治报告,分别约请中央和国务院30多个部门的负责人座谈。从1956年2月中旬至4月下旬,毛泽东又分别听取国务院共34个部门的工业生产和经济工作汇报。同年4月下旬至5月2日,他还邀请湖北、广东两省和武汉、广州两市的党委负责人开了4次座谈会。在调查中,毛泽东形成了一些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长远指导意义的思想。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经会议讨论,得到政治局赞同后,5月2日又向最高国务会议作了报告。报告论述的十大问题(即十大关系),一方面是从总结我国经验、研究我国建设发展的问题中提出来的,另一方面是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提出来的。毛泽东强调:“我们要学的是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并且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如果每句话,包括马克思的话,都要照搬,那就不得了。我们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就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
《论十大关系》提出的若干方针,展现出党为寻找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而多方面探索的生动景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思路逐步清晰。196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上海举行扩大会议。会议期间,毛泽东作《十年总结》的讲话,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作了初步总结和分析,其中指出:“前八年照抄外国的经验。但从一九五六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詹萍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