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只有持续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发挥智慧教育优势,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才能书写出人民满意的教育新答卷。
聚焦“为谁培养人”,坚定正确政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一批又一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和国家赋予学校的崇高使命。
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各方面,不断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改革的具体要求在实践中见行见效。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学校议事决策制度和协调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保证校长依法依规行使职权,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牢牢把握党对教育系统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让教育系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要融入经济发展大局。着眼人口变化趋势加强前瞻性布局,建立与常住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优质特色、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努力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立足地方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需求,引导区域内不同类型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发挥优势、追求卓越、办出特色,既打造“全能选手”又培养“单项冠军”。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要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探索实行新型学徒制,源源不断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
要赓续中华历史文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孕育了难能可贵的教育思想。要传承师道,从古今卓越教师群体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养料,陶冶道德情操、涵养学识、勤修仁爱之心,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做好学生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要直击时弊,面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面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思想偏差,澄清模糊认识、明辨是非荣辱,引导学生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当好传道授业解惑的“大先生”。要着眼长远,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以经典古籍等为内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领带动学生理解中华文明、弘扬中国精神。
聚焦“培养什么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必须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要培养“有理想”的崇高追求。健全理想信念教育长效机制,充分关照新时代青年在理想信念方面的现实需要,利用专题研讨、自主探究、课堂实践、网络教学等方式,讲清楚党的科学理论、党的初心使命、党的伟大精神和党的奋斗历程,传播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让学生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中不断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科学设置志愿服务、红色研学、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活动,拓宽学生眼界视野,引导青年正确面对在理想和现实、利己和利他、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的思想困惑,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让对党的真挚信赖、对国家的赤诚热爱、对崇高理想的不懈追求在青年心中深深扎根。
要培养“敢担当”的责任意识。担当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要建立学科调整机制,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寓责任感教育于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觉参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道德自律能力。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加强学生日常行为的养成教育,鼓励学生在各个岗位学习知识、锻炼能力、服务他人、健康成长,激发学生主动建立“敢担当”的责任意识。要注重核心素养培育,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活动中去体验、锻炼,激发个性潜能和社会责任感。
要培养“能吃苦”的优良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对土地的依赖、敬畏、重视,塑造了中华民族勤劳耕耘、坚韧不拔、吃苦耐劳、节俭谦虚的性格特征。要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人物中具有时代价值的励志故事,引导学生逐步培养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做到遇到危险能上、遇到困难能扛、遇到诱惑能挡。
要培养“肯奋斗”的精神品格。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构建激发学生个性化潜能、灵活多样的课程体系,既要讲好英雄模范人物和集体的奋斗故事,又要讲好当代青年向上向善向前的先进事迹,向学生传递“撸起袖子加油干、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的正能量,积蓄知难而进的力量与勇气,鼓励学生通过红色研学、支教锻炼、社会实践、岗位见习等实践体验活动,涵养不畏艰难、顽强奋进的意志品质,增强能力本领,引导学生愈战愈勇,不断锤炼意志力。
聚焦“怎样培养人”,完善科学育人体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要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完善课程体系,使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形成合力,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统筹推进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贯穿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网上网下等各领域各环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辩证认识、理性分析现实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突出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用好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载体,激励广大学生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非凡成就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立志做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有用人才。
要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一体化协同育人机制,把德育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过程,探索创建城乡联盟学校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协同推进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将“五育并举”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校园生活各环节、学生发展各方面。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积极创建书香校园、绿色校园、平安校园、智慧校园和活力校园,集中打造一批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示范性的特色品牌学校,进一步优化办学环境,丰富教育内涵。
要持续激发智慧教育潜能。要完善优化县级教育城域网络,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支持在线教学、高清交互、虚拟现实等智能化应用教学场景,让数字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多发挥创意、展示自我的机会。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探索实施全过程、全学段、全学科直播课堂和开放多元的教研新模式,推动形成在线数字教育新格局,充分发挥数字教育在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的作用。
聚焦“谁来培养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习近平总书记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全面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内涵丰富、逻辑严密、层次分明,对新时代教师素质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最新标准和更高要求。教育家精神与“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要求,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要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风尚。要扛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既能教、会教,也要乐教、善教,把过硬的专业知识、前沿的教育理论、精湛的教学技能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优秀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要练就“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本领,及时了解学生个性,准确把握学生学情,以欣赏的眼光面对学生,让学生能获得更好的成长与发展。要强化“行为世范、甘于奉献”的师德修养,坚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以形象得体、言行雅正的行为举止成为世人效仿的“大先生”,承担起为中国式现代化培育时代新人的重任。
要以教育家精神涵养情怀。爱是教育的灵魂。在日常接触中,教师应积极主动与学生交流,与学生建立起友爱、信任、尊重的关系,用心施教,以爱育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以引导者和陪伴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成长,用智慧与美德开启学生求知的大门,为学生带去成长的养分,滋润学生的心田,站好“三尺讲台”,讲好教育故事,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
要以教育家精神坚守初心。严守职业道德,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守精神家园与人格底线,树立淡泊名利的优良师德师风,涵养操守、端正品行,以实际行动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尊重,全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生态。把握时代脉搏,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做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培养出既有扎实学识,又饱含家国情怀、具有世界视野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