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课·理论 / 正文

深刻把握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方向及路径

来源:河南日报 发布时间:2025-07-25 10:03 作者:胡大平 李佳鑫

●城市作为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创新要素汇聚与高效配置的空间载体,肩负着构建全要素创新生态体系的重大任务。创新城市建设与优化城市体系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美丽城市与文明城市两大目标,深刻拓展了城市发展的时代外延与人文内涵,其根本指向高度一致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共同致力于塑造兼具生态颜值、文化底蕴与人文温度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人民城市理念引领城市发展深刻变革,中国城镇化进程迎来关键转型期。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于2025年7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城市发展为了谁、依靠谁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代新征程的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向指引。在中国城市发展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新阶段这一历史方位下,会议首次提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系统部署了七项重点任务。这一变革表明,城市建设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支柱,更是承载人民美好生活的空间载体,我们要自觉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奋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城市转型的战略升维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站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历史方位,作出了我国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的重大判断。这一论断揭示了我国城市发展的时代性转变,标志着内涵式发展已成为新时代城市转型的战略升维。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达67%(数据截至2025年初,城镇人口约9.4亿)的历史高位。城市发展的底层逻辑正经历深刻变革:从外延扩张的量变跃升为内涵提升的质变,从物理空间的拓展转向多元价值的融合。其根本目标,在于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要义在于推动城市的全面高质量发展。会议提出的“五个转变”,以理念升维、方式转型、动力再造、重心迁移、方法协同直指传统“摊大饼”发展模式的根本矛盾。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价值在于回归人民本位。当城市建设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城市文明的评价标尺也随之变化。会议多次强调“人民城市”理念,旗帜鲜明地将“人民性”作为城市内涵式发展的终极标尺。“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而温度正源于对“人”的深度关怀与对“质”的持续深耕。步入城市存量时代,内涵式发展本质上是在探索一条“有限空间创造无限可能”的文明新路。这既是城市空间形态的重构,更是城市文明价值的升华,最终指向人的全面发展与城市永续繁荣的辩证统一。

创新驱动是塑造城市发展新动能的核心动力

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高瞻远瞩地将“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置于七大重点任务的关键位置,并明确其为现代化人民城市的首要目标,充分彰显了创新在新时代城市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引领作用。这既是坚定不移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创新是第一动力”重大论断的理论遵循,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深化。一方面,城市作为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创新要素汇聚与高效配置的空间载体,肩负着构建全要素创新生态体系的重大任务。创新城市建设与优化城市体系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会议明确提出要“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这一战略布局旨在构筑层级清晰、结构合理、优势互补、有机联动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使城市群和都市圈真正成为创新要素高效流动和产业协同升级的重要平台,为城市乃至区域整体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支撑。另一方面,强化城市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枢纽功能,是提升城市创新能级的关键路径。必须统筹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更深层次改革开放为矛,破除制约创新活力的制度藩篱;以高质量城市更新为盾,激活存量资源价值,更新拓展创新空间;以强化国际门户枢纽功能为纲,链接全球创新网络与市场体系,提升资源配置能级。同时,要重点发力、持续深化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显著提升其辐射带动能级,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加速转化为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源源不断地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宜居与韧性是打造城市品质的双重基石

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会议提出的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和“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是打造现代化人民城市品质、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双重基石。建设宜居城市,重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一是优化空间结构,筑牢宜居城市骨架。二是打造可持续住房生态,托底宜居城市底线。三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激活宜居城市内核。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针对住房问题“加快改造”的表述,此次会议强调“稳步推进”,直接体现了新阶段城市建设质量优先、风险防控的治理转型。建设韧性城市,关键在于直击城市安全短板。一是推进基础设施韧性更新,将“看不见的民生”纳入城市有机生命体全周期管理。二是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以安全理性重塑城市空间伦理。三是构建智慧防灾体系,依托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实现从“被动应对”到“全域联防”的跃升。四是优化治安共治机制,以群防群治筑牢公共安全网络。宜居与韧性绝非割裂目标,而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舒适便利的环境激发城市活力,安全可靠的保障承载发展成果,二者共同回应了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与“高水平安全”的双重期盼,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明建设是彰显城市特色魅力的灵魂工程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已全面迈入“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历史新阶段,这一深刻转型对城市空间更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超越物理改造的单一维度,深度融入并激活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与文明积淀,在有机代谢与内涵提升中释放城市的恒久魅力与持久价值。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立足新起点,擘画了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宏伟蓝图,其中“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与“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两大核心目标被赋予了协同赋能、相互成就的战略地位,共同构成城市特色魅力不可或缺的核心支柱——前者聚焦生态环境的系统治理与品质提升,致力于以绿色基底构建可视、可感、可持续的城市生态肌理,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系统,回应群众对“蓝天净土、清水绿岸”的殷切期盼;后者则植根于深厚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文化软实力建设,旨在激活城市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与精神谱系,在寻常街巷的烟火气息与公共空间的文明实践中淬炼精神共富的温暖底色,满足人民“乡愁可寄、心灵可栖”的深层情感归属与精神家园需求。美丽城市与文明城市两大目标,深刻拓展了城市发展的时代外延与人文内涵,其根本指向高度一致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共同致力于塑造兼具生态颜值、文化底蕴与人文温度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实践证明,唯有以生态筑基承载文明,以文化基因滋养美丽,方能在有限的城市存量空间中创造无限的发展价值与人文魅力,通过“美丽塑形”与“文明铸魂”的双向赋能,最终打造出真正“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现代化人民城市样本,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生命力。

治理增效是构建城市治理共同体的关键路径

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建设本质上是治理模式的深层变革,通过治理增效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首先,会议提出“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需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推动城市治理精准化、智能化、科学化。同时,要避免“技术至上”误区,坚持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导向,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的需求。其次,治理增效的关键在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要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作为城市治理的根本遵循。这要求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各环节,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激发城市治理内生动力。正如会议提出的“五大转变”,表明了城市发展正从以经济为主导转向以人民为中心。未来城市发展需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目标,不断推进资源向民生倾斜,让市民在细微处感受城市温度。要将党的领导作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根本保证。会议强调要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这是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的最大优势。一方面,要把党的领导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的工作格局;另一方面,要加强城市工作干部队伍建设,培养懂城市、会治理的专业化人才。唯有如此,才能走出一条彰显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顺应人民期待的城市现代化新路子,将“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蓝图转化为生动现实。

(作者分别系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