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织点,面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要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要走得通、走得顺、走得好,关键是时刻秉承“办好自己的事情”的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当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深入把握“办好自己的事情”的科学内涵,既具有理论迫切性,又具有实践现实性。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办好自己的事情”要求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从历史的维度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有着不同的认识,使得对“什么是需要办好的事情”“怎么做才能办好事情”“办好事情的标准是什么”产生了不同的认识。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并作出了科学表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对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新任务、作出了新谋划。《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到二〇三五年,要为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既要不断回答要办好什么事情、怎么办好事情,又要为评判事情办得好不好提供科学依据和标准。
只有“办好自己的事情”才能不断彰显社会主义生命力。十月革命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的飞跃,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登上历史舞台。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经验、模板,是一个摸索的过程。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国内国际形势纷繁复杂,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推进,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人民期待日渐多元化。社会主义能否有力回应新形势、新变化、新期待,继续彰显生命力,成为时代问题。只要坚持从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出发谋事、办事、成事,只要立足中国实际,回答时代问题,把“办好自己的事情”落到实处,社会主义就有了抵御风险、迎接挑战、紧抓机遇、勇往直前的底气。
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立场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才能“办好自己的事情”。“办好自己的事情”就是要去办好“中国”的事情,办好事关国家全局、人民福祉的“大事情”。在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办好事关国家全局、人民福祉的大事就要时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断培植人民主体意识、提升人民主体活力、积聚人民主体智慧、汇聚人民主体力量、拓宽人民创造渠道,真正把人民当家作主落到实处。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从思想上认识到这是一项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有待于人民齐心协力来完成;要从制度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化、现实化,落实到国家政治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要从行动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激发出来,战胜前行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只有“办好自己的事情”才是真正地对人民负责。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近代以来中国人孜孜以求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写在了旗帜上。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不论是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建设、改革开放时期,中国人民都坚定跟党走,这不但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有着崇高的信仰、坚定的信念,而且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攻难关、做实事、出实绩,让人民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变化,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已经转变为“美好生活需要”。能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最迫切的时代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并聚焦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体制、人口发展等几个方面,回应了人民群众的现实关切。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没有辜负人民的重托与期望。今天,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只要能牢记初心和使命,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时刻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扎根人民,就一定能承担起历史、民族、人民赋予的使命。
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认识论
“实事求是”是“办好自己的事情”的思想前提、根据。“办好自己的事情”是“实事求是”哲学理念的常识化表达。面对近代哲学“认识论转向”之后的“思维客观性”问题,马克思通过构建科学的实践观揭示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本质,建立了科学的认识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科学认识论的中国化表述。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不但是一种认识论,而且是一种世界观、方法论,其本质是要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于新时代的中国来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提是准确把握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坐标。这就要求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置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之上来认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与中国价值、历史传统与现代道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办好自己的事情”要站在历史的角度理解中国。历史之河川流不息,“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人类在追求自己目的的活动中创造着历史,但又不能随心所欲地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只能“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历史。“办好自己的事情”的关键是正确认识“自己”。“自己”不但是一种空间的存在,而且是一种时间的存在;既是历史的产物,又在不断创造着历史。“自己”是社会历史客观规律与人类主观能动性的矛盾统一体,这种矛盾性提出了“自己”需要解决的“历史任务”,即“自己的事情”。对于新时代中国来说,它既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又是不断走向“未来中国”的条件和基础。正是“历史中国”“当代中国”“未来中国”三者的矛盾关系提出了“当代中国”需要回答的历史问题,即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应对阻碍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各种风险挑战,为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创造条件。
(作者分别系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郑州师范学院副校长,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