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课·理论 / 正文

抓作风建设这根弦松不得

来源:大众日报 发布时间:2025-09-30 11:32 作者:齐萍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也将是长期和复杂的。作风建设作为政党自我革命、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机制,更显示出独特的时代价值与功能定位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必须“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作风建设,从制定和实施中央八项规定,到印发实施《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始终把作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坚持从抓作风入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加强作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品格。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是长期和复杂的。作风建设作为政党自我革命、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机制,显示出独特的时代价值与功能定位。

作风建设是政党生命有机体的“免疫调节系统”。如同人体的免疫系统,政党肌体也需借助作风建设来构建强大的“政治免疫系统”。这个系统通过持续的思想淬炼来筑牢信仰之基,通过严格的制度约束来扎紧权力笼子,通过严肃的执纪问责来惩治害群之马,不断清除肌体组织内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增强对各类“政治病毒”的抵抗力与自我修复力。新时代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化纠治“四风”,正是我们党主动净化肌体、增强免疫力、确保肌体健康的生动实践和伟大创举。

作风建设是将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重要举措。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引领国家发展的强大政治优势,但是这种优势最终需要通过广大党员、干部的实际工作作风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治理效能。浮夸虚报、推诿塞责、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不良作风,对政令畅通构成了极大损害,导致党的政策意图在层层传导中出现偏差、衰减甚至异化,形成“中梗阻”或“末梢炎”。反之,求真务实、担当作为、勇于创新的优良作风,则是政令畅通的有效保障,能够确保中央的决策部署在基层一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脱贫攻坚战的显著成效表明,优良作风是我们党释放制度优势、激发治理活力、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催化剂。

作风建设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情感基石。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信任与拥护,不仅源于党的鲜明政治纲领和擘画的宏伟蓝图,更源于身边党员干部一言一行所展现出的精神风貌。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孔繁森扎根雪域高原、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杨善洲退休后二十余年绿化荒山的坚韧执着,谷文昌“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铿锵誓言……无数具体可感、生动鲜活的人物典范,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了党的优良作风,由此筑起牢不可摧的情感长城和精神认同。作风连着民心,小节关乎大义。优良作风是凝聚民心、巩固执政根基的力量源泉。

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作风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立足新的历史方位与实践要求,不断深化认识、拓展内涵、创新方法。

深化“作风也是生产力”的实践认知。推动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必须嵌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逻辑。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把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和为基层减负结合起来,破除阻碍市场活力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力戒耗费基层干部精力的文山会海、督查检查考核过多、事事建台账、过度留痕等问题,切实为基层减负松绑、赋能增效,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涵养创新生态、激发社会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把作风建设成效体现到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化解矛盾、防范风险的实际成果上,以作风之变促发展之进、增民生之惠。

强化“人民主体性”在作风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与制度保障。党的作风建设成效如何,最终由人民群众来评判。必须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党的作风建设全过程,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创新群众参与方式,完善民意收集、分析、反馈、评价闭环机制,让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成为改进作风的“指挥棒”和“晴雨表”。要继续探索创新“电视问政”“网络评议”“基层观察点”“党风政风监督员”“码上评价”等平台载体,使之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确保群众监督更便捷、更有效,防止流于形式。

突出“数字赋能”与“制度固本”的双轮驱动与融合互促。面对“四风”问题隐形变异、翻新升级的新特点,需借助现代数字手段,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强对权力运行轨迹、公共资源交易、财政资金使用、民生项目落实等领域的动态监测分析,识别“四风”新动向、新马甲,严防快递送礼、电子红包、吃公函等新问题。同时,还要扎紧织密制度的笼子。要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把作风建设实效作为硬指标,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鲜明导向。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保护干事创业积极性。推动作风建设相关制度的高效协同,深化党务政务公开,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透明化,压缩不良作风的滋生空间。

加强作风建设,是百年大党一脉相承的精神标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永不褪色的鲜明印记,更是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实保障。面对长期存在的考验和危险,必须把作风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课题常抓不懈,作为党的自我革命伟大实践的重要环节持续推进,不断擦亮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鲜明品格,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引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单位: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