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课·理论 / 正文

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

—— 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
来源:新华日报 发布时间:2025-09-30 11:34 作者:尚庆飞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生动记录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的深刻理论思考和生动实践,集中展现了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它不仅包含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而且蕴含着深刻的实践逻辑,彰显出凝心聚力、推动发展的实践伟力。当前,认真学习、准确把握这部经典著作的精髓要义,就是要从把握其认识前提、根本动力、目标导向、根本保证等方面,深刻领会贯穿其间的实践逻辑。

坚持把打破西方现代化迷思作为认识前提,廓清强国建设的思想迷雾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本质上是在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的辩证统一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发展路径。从历史演进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植根于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的实践沃土。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现代化扫清制度障碍,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奠定工业化基础,到改革开放后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再到新时代的稳步跃升,每一步实践都紧扣“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这一根本任务,形成了“问题导向—实践探索—理论升华—再实践”的运行逻辑,这一逻辑既区别于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模式,也突破了传统的路径依赖,彰显出鲜明的历史主动性。

基于此,中国式现代化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为人类现代化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证明了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打破了“西方中心论”对现代化叙事的垄断,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超越了西方现代化中“增长—贫困”恶性循环的怪圈,通过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致力于解决全球性收入鸿沟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摒弃了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自觉,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为气候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议题贡献东方方案;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避免陷入物质主义膨胀的陷阱,构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崭新图景。西方现代化模式以资本为中心,伴随着对非西方世界的掠夺与压迫,导致全球南北鸿沟扩大,发展中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取得的重大成果,是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只有打破西方现代化迷思,我们才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和重大意义,从而廓清强国建设的思想迷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根本动力,激发强国建设的强劲动能

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要将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根本动力,通过经济、民生、生态、开放等多领域的系统性革新,以制度创新破除发展梗阻,释放改革红利。从整体逻辑看,全面深化改革始终以“破立并举”的智慧破解发展难题。破,是破除旧的体制机制障碍;立,是建立新的制度体系和发展模式。通过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激发创新活力、释放内需潜力、增强发展韧性,使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动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与实践路径。

在经济领域中,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关键。因此,遵循市场决定、公平竞争、产权保护与制度激励原则,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打破区域壁垒与行业分割是重要内容。通过推动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与高效集聚,形成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与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基础。在民生领域,以“微改革”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小切口”举措实现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良性互动,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通过不断改善民生,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可感知的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生态保护领域,机制创新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途径。构建行政、司法与市场协同的保护体系,实现生态损害赔偿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在对外开放领域,制度型开放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层面实现深度融合,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通过构建“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开放格局,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实践证明,在强国建设的道路上,我们必须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根本动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同时,还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高质量发展,坚定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坚持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目标导向,锚定强国建设的行动取向

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要始终以共同富裕为价值锚点、以强国建设为实践坐标,在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的辩证统一中锚定强国建设的目标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一重大论断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精髓,又立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将共同富裕从价值追求转化为可操作、可落地的制度设计,形成与强国建设同频共振的实践格局。从理论本源看,共同富裕与强国建设具有强烈的内在统一性:前者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集中体现,后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二者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创新形成闭环——强国建设为共同富裕提供物质基础与制度保障,共同富裕为强国建设凝聚民心民意与内生动力,健全完善发展成果“创造—分配—共享”的体制机制。

在目标导向上,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要依托“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实现系统性突破。初次分配作为基础环节,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将“市场决定报酬”原则与“勤劳致富”导向相结合,通过破除行业垄断与区域壁垒,推动人力资本、数据要素等新型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保持经济增长的效率活力,为中等收入群体扩容提供制度空间;再分配作为保障环节,要强化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精准调节功能,完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大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同时健全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共同富裕筑牢安全防线;第三次分配作为补充环节,通过政策激励与文化引导,激发企业与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慈善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财富再分配格局,使分配制度改革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锚定强国建设的行动取向,需将共同富裕目标融入“两步走”战略安排的实践进程。在经济领域,通过新质生产力培育推动产业升级,将科技创新与民生改善相结合,激活共同富裕的长效动能;在社会领域,通过破解民生痛点,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补齐在教育、医疗等领域的短板,使强国建设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根本保证,筑牢强国建设的领导力量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的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的深刻概括和准确定性,对中国式现代化发挥着举旗定向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党的领导直接关系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

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别的什么现代化,是因为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信仰信念、政策主张,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奋勇前行、行稳致远。中国式现代化是宏伟的目标蓝图和广阔前景。但是,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在这种深刻背景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这就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付出艰辛努力。能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勇敢面对挑战、应对挑战的政治力量,唯有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党的领导下,党的二十大更加清晰擘画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目标要求,科学描绘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这让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变得更加坚定,一步步变为现实。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始终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这一制度优势和突出特点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持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切实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历史和实践表明,在一个人口规模巨大、治理情况异常复杂的国家,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至关重要,维护党中央权威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含糊、不能动摇。”这就告诉我们,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站在党和国家大局上想问题、办事情,为中国式现代化锻造最坚强的领导核心。

(作者为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苏省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