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史春秋 / 正文

沈钧儒书桌上的小国旗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21-02-20 10:32 作者:李睿宸

南湖革命纪念馆供图

  【红色文物背后的故事】

  浙江嘉兴,沈钧儒纪念馆内陈列着一面小国旗,它曾经一直摆放在沈钧儒的书桌上,是他珍贵的物件。

  这面小国旗由一块纵21.5厘米、横13.5厘米的长方形红色棉布制成,右上角用黄色布头缝制成新中国国旗的图案,因为年代久远,可以看到小国旗上有点点斑驳,以及几处细小的蛀洞。

  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的战略决战后,各民主党派的代表来到解放区。沈钧儒作为首批北上的代表,积极投身新中国的筹建工作。

  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幕,沈钧儒作为民盟代表在会上发言,并被选为常务委员会副主任。沈钧儒其实并未直接参与国旗、国徽等拟定工作,但他将此事一直记挂在心上。为此,在1949年7月初,沈钧儒特地将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辞谱启事(草案)》,从北平寄到上海,请当时从事美术工作的三儿子沈叔羊提一些意见。

  国旗的方案最终确定为“复字第32号”五星红旗图案,沈钧儒非常喜欢这个象征着团结的图案,回家后便请家人帮他制作了这面小国旗,并一直悬挂在自己书桌案头的小旗杆上。据了解,这面小国旗在沈钧儒的案头悬挂了15年,直到他逝世后才被取下。

  (本报记者李睿宸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姚远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