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政,原名谭世铭,早年当过小学教师,后受到妻兄陈赓的影响,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投笔从戎走上革命道路,正式改名为谭政。从此,这个名字便记录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史册上。
谭政平时少言寡语,还有些书生气,但是在遇到问题时总能及时找到办法、提出思路。
在大柏地战斗中,红军打了大胜仗,但大柏地本来就是山区,老百姓不知红军是干什么的,都躲进了山里,战士没有饭吃,拿老乡家东西不给钱就是违反纪律,没有东西吃部队无法生存,谭政创造性地提出了“打收条”的办法。具体做法是:军队用了群众的东西,吃了群众的粮菜,要给钱。如部队没有现款,就给群众“打收条”,写清楚吃了群众多少粮食,等革命胜利后再来偿还。群众还可以拿着收条去苏维埃政府顶交公粮。后来这一办法在红军中实行起来。
为了起草古田会议决议,谭政跟随毛泽东大兴调查研究,进一步帮助他养成了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这一作风也贯彻到他以后工作的各个时期。
1954年,谭政任解放军总政治部第一副主任,领导和指导军队系统的政治运动。在“三反”“五反”运动中,他始终掌握“批判错误从严,定案时从宽”的原则,严格掌握政策,没有发生大的偏差。在部队肃反运动中,谭政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原则,处理了许多假案错案,平反了多起重大冤案,保护挽救了一大批干部。
担任总政治部主任后,谭政每年都抽出几个月时间下部队检查工作,发现问题就地解决。一次,他深入国防施工部队检查工作,听取汇报,有位师职干部讲,他们在部队中提出的鼓动口号是:“大病小干,小病大干,没有病的拼命干!”谭政听了,摇了摇头,当即批评说:不对,不对!这个口号片面性太大,会挫伤群众干劲,会使部队病号增加,大量减员,官兵的革命热情和积极性很难持久保持下去。他提议:“你看是否把你们提出的口号改动一下?改成这样:‘小病休息,大病住院,没有病的好好干!’”说得在场的干部都笑了。
(摘编自《学习时报》 胡志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