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史春秋 / 正文

一张红军借条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21-05-18 11:01

1996年的春天,湖南省汝城县延寿瑶族乡官亨村村民胡运海准备在老房里垒一个新灶台。在厨房清出一片空地后,他突然发现墙壁上有个洞,里面隐约还藏着东西。

胡运海用手一掏,发现是一个已锈成黑色的铁盒,里面装着一张小心卷好的毛边纸。展开一看,是一张借条,借条上写道,借了胡四德伯伯稻谷105担,猪3头,鸡12只。落款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叶祖令。

胡四德是胡运海的爷爷,也是当年村里有名望的老人,已经去世多年。而这位在借条上亲切地喊胡四德为伯伯的叶祖令是谁呢?现在又在哪里?

村干部将情况上报,不久便收到了回音:“据查实,写借据的叶祖令同志系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司务长,于1934年12月在长征路上作战时英勇牺牲,时年28岁……”

1934年11月,红军长征先遣部队到达延寿。村民们以为又是什么军阀部队,忙赶着六畜、担着稻谷,举家躲进深山。可红军部队只在祠堂、村学旁搭棚子打地铺,不进农户家借宿,更不曾动屋内的一桌一凳。一直偷偷观察红军的胡四德还发现,红军部队其实早已缺粮严重,有的战士已经几天几夜没吃什么像样的东西,却没向村里人伸过手、张过口。

得知这种情况,东躲西藏的村民便陆续回到瑶寨。在胡四德的提议下,村民匀出105担稻谷、3头生猪、12只鸡,由青壮年挑着赶着,送到了红军指挥部。

临别之际,红三军团司务长叶祖令找到了胡四德。他表示,村民之前支援红军的粮米等,红军一定会还,但眼下红军遇到困难,只好先打下借条,等革命胜利后,请乡亲们找人民的政府兑现。胡四德将这张珍贵的借条藏在自家厨房的墙壁里,不曾向儿女透露一个字。

借条上报后,当地政府很快兑现当年承诺。1997年5月,当地民政等部门按照借条中所列物资的时价折算成1.5万元进行归还。兑现仪式上,胡运海的话朴素而深情:“没想到,60多年了,借款还兑现了。我要捐款,把学校建好,培养人才!”2006年,胡运海去世。胡家老房子按照他生前的意愿,改造成陈列馆。一借一还,一捐一护;一张借条,几段真情。 

 (摘编自4月25日人民网 孙超/文)


责任编辑:姚远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