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渔阳里2号,是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旧址所在地。1920年4月,陈独秀搬进老渔阳里2号居住,同时迁入的还有《新青年》编辑部。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为了寻找党组织,慕名而来。这里很快成为中国第一批共产党人聚会、学习和交流马克思主义,从而孕育发起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场所。
1920年8月15日,中国最早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工人刊物——《劳动界》在老渔阳里2号创刊。这本刊物的立场非常鲜明:“我们印这个报,就是要教我们中国工人晓得他们应该晓得的事情”“本报宗旨,是要改良劳工阶级的境遇的,我们很欢迎工人将自己要说的话任意投稿到本报来。”
《劳动界》逐渐成为党与工人群众沟通的一座桥梁。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以这本刊物为重要载体,启迪工人觉悟,鼓励工人阶级有组织地进行斗争。工人群众也很信赖这本通俗易懂的刊物,把它看作自己的喉舌。
1920年11月,党的早期组织领导的第一个工会——上海机器工会成立。成立大会召开时,有上千人参加。后来,又陆续成立了印刷工会和码头工会。
那时的上海,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员活动,工人群众集中的地方,也是中共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播火地。“深入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思想,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上海最为重要的共识。
随着工会组织成立以及《新青年》《劳动界》等刊物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党的早期组织领导下的工人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1920年,上海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一个重要阵地,也是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的宣传中心。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从这里出发积极探索,收获了重要的历史经验。后来,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第三条明确提出:“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党的二大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明确指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从创立之初便将“群众”这一概念明确写入党的决议,并在实践中注意保持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摘编自《辽宁日报》 刘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