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史春秋 / 正文

干部队伍建设迈向“四化”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21-08-23 16:06

28271629685193416.png

党的十二大之后,历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都规定了干部队伍“四化方针”的内容。

适应形势 初步提出

  早在1956年党的八大一次会议期间,毛泽东同志曾提出干部队伍的知识化和专业化问题,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党和国家领导人曾提出过领导干部退休的思想,但因种种原因没能付诸实践。“文革”期间,林彪等人肆意篡改和歪曲党的选拔人才的“任人唯贤”原则,结帮营私,残酷迫害大批革命干部,造成干部队伍的严重不纯。因此,清算“四人帮”帮派体系、整顿好各级领导班子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1977年12月,邓小平同志强调,不能让参与“四人帮”阴谋活动的、风派、滞派、搞地震的等十一种人混进领导班子,老干部要认真选好接班人,抓紧搞好传帮带。“要选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斗争中经得起考验的人;党性强,能团结人、不信邪的人;艰苦朴素,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作风正派的人;努力工作,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有魄力,有实际经验,能够办事的人。”

  1978年12月,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叶剑英就领导班子建设等问题做了重要讲话,进一步阐述了接班人的选拔标准。鉴于老干部、老同志“年岁都很大了”,他提出,“要十分注意培养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这些干部要“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富于斗争精神,作风正派,光明正大,实事求是,敢讲真话”,“发扬民主,勇于自我批评,善于团结同志”,“善于学习,思想解放,有革命的事业心,有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有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雄心壮志”。

  这样,以总结“文化大革命”经验教训、整顿领导班子为启端,党中央在强调用人政治标准的同时,也开始从认真选任中青年接班、干部带头钻研现代化经济建设等角度考虑干部队伍的建设。

形成共识 完善确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现代化建设不仅要求领导干部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而且要求领导干部拥有经济、金融、企业管理等方方面面的专业知识,但是当时干部的文化状况远不能适应这一需求,半数以上的人没有经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训练,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了将近五成,各级领导班子中懂专业、会管理的干部更少。因此,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实现领导干部的知识化、专业化已成为一个非常紧迫的战略问题。

  1979年夏,邓小平到安徽、上海、山东、天津等地视察,走一路讲一路,在同山东地方领导座谈时,邓小平指出,“现在要明确提出解决组织路线问题,而组织路线最根本的是选择培养接班人。这是根本的问题、百年大计的问题、对党负责的最大的问题、组织路线第一位的问题,必须选懂行的和比较年轻的。”

  进入80年代后,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步伐愈发加快。然而,尽管多位领导人反复强调,但落实起来依然阻力重重。一是不少老同志对选拔有文化的年轻干部的紧迫性和深远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觉得自己在“拨乱反正”后好不容易出来工作,板凳还没坐热难道就要让位?二是思想不够解放,“论资排辈”、“唯成分论”等旧式观念依然存在;三是思想方法形而上学,对“德”的标准缺乏正确理解,有干部敢于批评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就被认为是骄傲自满。

  邓小平、陈云等领导人认识到要破解这一难题,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来保证干部队伍“四化”思想的落实。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强调希望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大力培养、发现和破格使用优秀人才”。这篇讲话成为新时期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行动纲领。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做出规定,即“要求在坚持革命化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各级领导人员的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

  在充分酝酿和讨论的基础上,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写进了中共十二大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章程》,正式成为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强调,要抓紧“进行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干部,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并且要求努力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自此以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都规定了干部队伍“四化”方针的内容。

梯队建设 初见成效

  第三梯队的建设过程实际上是选才、育才、聚才、用才的过程。从1982年2月至1984年9月,中央党政机关、地方各级党和政府按照“精干”的原则和干部“四化”的方针调整了各级领导班子。在这次党政机构调整中,中央在认识到后备干部的选拔工作直接影响到领导班子调整的效果后,适时提出了“第三梯队”的概念。在1983年6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和陈云肯定了第三梯队的设想。陈云指出,中央领导层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的年龄差距太近了,主张要抓紧选拔50岁上下、特别是40岁上下的优秀干部,把第三梯队建立起来。

  1983年7月,中央组织部召开了全国组织工作座谈会,会议听取了中组部做的题为《以改革的精神加速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四化”建设》的报告。《报告》提出,要努力建设好第三梯队,健全后备干部制度。为了给各级领导班子调整准备充足的后备力量,要求到1984年上半年,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省、市、自治区党委要选拔出1000名后备干部作为国家机关政府部长和省、市、自治区党委正副书记、常委以及政府省长(市长、自治区主席)的选拔对象。全国组织工作座谈会后,第三梯队建设取得了颇为显著的成效。

  党政机构改革后,领导班子年龄偏大、结构不太合理的问题依然存在。为此,中央决定,在1985年全国党代会前,中央和省一级领导班子再进行一次规模较大的新老交替,争取使中央和省一级领导班子稳定5至8年。1985年1月,中央组织部下发了《关于补充省部级第三梯队人选的通知》,《通知》对各省、区、市和各部委、人民团体后备干部的上报名额、上报人选的条件和审批程序、上报期限、经常性工作等作了具体要求,以逐步做到第三梯队建设的制度化和经常化。在党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下,到1985年底,全国已选拔地、局级后备干部2.3万名,县、处级后备干部近14万名。一支数量可观的后备干部队伍正在形成,保证了干部交替的制度化、经常化的顺利进行。

  后备干部队伍的建设为干部“四化”和干部梯次配备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1982年到1988年底,全国有近64万名中青年干部走上县处级以上领导岗位,同时有340万名老干部(离)退休,省、地、县各级党委、政府及工作部门的领导成员中,90%以上是1982年以来提拔上来的,大多数领导班子的梯次年龄结构基本形成。

  (摘编自《党的文献》 高广景/文)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