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二大会场。
1982年9月1日至11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再次见证了一个庄严的历史时刻: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有出席过多次党代会的老代表注意到,十二大会场场景布置上有了变化:撤掉了此前的领袖画像,改为悬挂镰刀锤头组成的巨大党徽,两侧十面红旗映衬,庄严隆重,朴素大方。此后,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及代表会议都沿用了这一布置式样,从未改变。
十二大开启了党的历史上诸多“第一”,书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标记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坐标: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和“小康”战略目标,改革开放由此全面展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现新的局面。
在新航道上乘风破浪前进
邓小平在十二大上致开幕词的这段论述,回响至今:“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命题的明确提出,回答了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这一人们最为关心的重大问题,成为指引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极大提振了社会各界的信心和士气。
“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打开的胜利航道,我们祖国的航船又乘风破浪地前进了。”1982年9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开创伟大新局面的盛会》的署名文章,对十二大召开所处的历史转折背景如此描述:“在短短六年间,实现了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我国经济已经走上稳定发展的健康轨道。学生读书了,工人干活了,农民丰收了,知识分子甩掉‘臭老九’帽子了,解放军更强大了。人们从这些变化里,增强了信心,看到了烂灿的前景。”
“除旧布新,生机盎然”的蓝图正在慢慢展开。有外媒评论认为,中共十二大是“旨在实现繁荣安定的会议,是为了建立一个能使中国富强起来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从未来的角度看,“这必然给中国带来根本性的变革”。
党的队伍如万里长江永向前
金秋,北京一年中最美的季节。1982年9月1日上午,来自全国各地各条战线的代表,满怀激情和喜悦,步入人民大会堂。当时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1545名,候补代表145名,代表着全国3900多万党员。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意气风发的青年,“四世同堂”的他们肩负着一个共同的使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群策群力,贡献热情和智慧。
21岁的“铁榔头”郎平,是十二大最年轻的代表之一,和她一起穿着运动服来的,还有她的队友孙晋芳和周晓兰。1981年11月,中国女排第一次在世界杯中夺冠,女排姑娘们成了全民偶像。那时候,中国的国门刚刚打开,整个国家正在凝聚力量创造一个新时代,女排姑娘和女排精神,极大振奋了国人拼搏进取、奋发有为的精气神,那种久违的激情和梦想,焕发出一股盎然的生机和活力。
十二大上,像郎平一样的一大批年轻新面孔为党的代表大会注入新鲜的血液。也是在这次大会上,“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第一次被写进党章。十二大开幕式上,胡耀邦在他所作的长篇报告的结尾,以激昂的语调宣告:“我们党的队伍,将有如万里长江,滔滔不尽,永远向前。”暴风雨般的掌声席卷全场。
从代表的产生到新的中央领导机构的选举,党的十二大在全党范围内实现了新老结合和交替。据《党代会现场:99个历史深处的细节》一书披露,当时代表选举的过程中,各地有许多老同志以党的事业为重,诚恳地要求组织把名额让给符合要求的中青年干部。在各地党组织选出的1600名代表中,青年代表将近40%。
一大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党员第一次参加中央委员会,新当选的211人里,60岁以下的有171人,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39岁;一大批德高望重的老同志从一线退出,参加了中央顾问委员会的工作,在党的最高领导层进一步实现了新老结合和交替。这是十二大的一个历史性贡献。叶剑英用唐代诗人李商隐“雏凤清于老凤声”的诗句,表达对年轻同志的厚望。
“翻两番”“小康”成时代热词
十二大上,胡耀邦代表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提出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报告中最为亮眼的,是提出到20世纪末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万亿元左右,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1982年9月2日至4日,十二大代表们用了3天时间,对胡耀邦所作的报告进行热烈讨论。这次大会后,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美好愿景和重要坐标,各界青年热议“翻两番”“小康”,并发出倡议:青年们别吝惜汗水!“翻两番”像颗甜桃望得见摘得到。
北京汽车厂铸造分厂玛铁车间党支部书记韩启华热切地说:我们车间180人,95%是青年,党的十二大召开,使我们精神振奋,报告提出在本世纪末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宏伟目标,从我们厂看,是能够达到的。“几年来我厂生产一直走上线,今年可产北京吉普1.7万台,加上搞备件生产,可达2万台,保持这个发展势头,翻两番没问题。”
在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主题下,十二大报告第一次正式提出“小康”战略目标。而上世纪80年代,国人对“小康”的体味,还处于从“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老三大件,向“冰箱、彩电、洗衣机”新三大件争相添置的新鲜感中。大多数中国人的小康梦还停留在对“万元户”的向往上。
党的十二大点燃了中国人建设富足社会的小康梦,极大增强了中国人建设美好未来的信心。此后,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沿江到内地,改革开放的热潮风起云涌。一个可喜的数字是,到1995年,全国GDP提前5年实现了相比1980年“翻两番”。
从“走自己的路”,到迈向新时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旗帜一直高高飘扬。历史洪流浩荡向前。2020年,中国奋力夺取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走自己的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吴晓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