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3”计划的倡导者(右起)王淦昌、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
1986年2月的一个夜晚,“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在中关村82号楼的家中接待了来访的无线电电子学家陈芳允。两位老科学家促膝而坐,对中国的高科技发展作了深入的沟通,之后两人达成共识:中国如果不抓住这个机会,到了下世纪就很难再有立足之地了。
几个月后,一个面向21世纪的战略性高科技发展计划正式公之于世。这个被称为“863”计划的宏伟战略部署,使中国突破并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让中国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这项计划的成功实践,极大地增强了我国发展科技、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自信心,时至今日依然影响着中国科技的发展进程。
四位科学元老联名上书
上世纪80年代,在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高科技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模糊概念。而就在此时,大洋彼岸的美国已公布了“星球大战计划”,欧洲推出了“尤里卡计划”,日本制订了“今后10年科学技术振兴政策”。各个国家的“计划”背后,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的全面升级,新技术的浪潮正冲击着整个世界。
面对世界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挑战,中国的科学家们坐不住了。新世纪就在眼前,如果在科技上无法站稳脚跟,就会被世界潮流淘汰出局。
1986年3月3日,一份经过月余反复修改,由王大珩执笔,陈芳允、核物理学家王淦昌、航天技术及自动控制专家杨嘉墀联合签名的《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递交到了邓小平的案头。这份建议指出,中国必须积极跟踪国际先进水平,发展自己的高技术。高科技发展事关国力竞争,中国不能置身事外。真正的高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要有紧迫感,抓晚了就等于自甘落后,难以再起。要发挥现有高技术骨干的作用,通过实践,培养人才,为下一个世纪的发展做好准备。
早在1978年就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论断的邓小平,显然再一次为建议书中提到的严峻国内外形势所触动,看到建议后,邓小平亲自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
后来,王大珩回忆,“建议送上去仅过了两天就得到邓小平同志的批复了,真快!”陈芳允也说,“假如那次小平同志没有这个信,这个事情很可能搞不起来。”
很快,经上百名科学家广泛、全面、严格的科学论证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1986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转发《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的通知。中国宏伟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就这样坚定地开始实施了。
由于王大珩等四名科学家提出建议的时间和邓小平同志作出批示的时间都在1986年3月,因此,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就有了“863”计划这样一个既容易理解,又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别称。
投入百亿进行“决战”
“863”计划是一项战略决策,总体目标是:集中部分精干力量,在高技术领域瞄准世界前沿,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带动相关领域科学技术进步,造就一批新一代高水平技术人才,为未来形成高技术产业准备条件,为20世纪末特别是21世纪中国经济和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和国防安全创造条件。
《纲要》提出将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先进防御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等7个领域中的15个主题项目,作为我国今后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增加了海洋技术领域。著名科学家朱光亚是“863”计划的总负责人,参与了该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中央认为,只要精心组织实施,纲要中的任务有可能在15年左右的时间内顺利完成。
首任国家“863”计划联合办公室主任马俊如说:“领域的选择是从战略角度出发的,要突出前瞻性、先进性和带动性,必须为21世纪着想。”在计划执行时,邓小平又提出了“军民结合,以民为主”的指导思想。
当时,生物技术被列为“863”计划首位,连生物学家都连呼“没想到”。因为直到1980年,中国现代生物技术的产值还是零。当历史跨入21世纪,中国已在世界生物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中国科学家骄傲地宣布:中国科学家已成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一员,在基因研究领域站到了世界最前沿。
当年论证阶段,国务院的有关同志约见了四位倡议者,王淦昌在被问到关于经费的问题时,沉默了许久,之后才艰难地说了一句:“能省就省吧。我看,一年能给两个亿就行。”用两个亿去发展高科技,实在是杯水车薪,但一想到当时国内的经济条件,再多也难于启齿了。
但这些科学家没有想到,后来邓小平和中央批的专款竟是100个亿!这在当时粮票尚未完全取消的中国不啻为天文数字,中国当年全国财政总支出也仅约2000亿元。马俊如说,“863”计划是中国的命运“决战”,堪称新时代的“两弹一星”。
科学精神不断“接力”
30多年来,“863”计划始终针对我国的短板与需求,并瞄准世界尖端的技术发展,恰当补缺,适时跟进。
神舟飞船、歼20战机、高铁、5G通信、杂交水稻、干细胞移植、人工智能……从工业到农业,从国防到民生,今天的中国,众多处于国际前列的高新科技井喷式发展。而这一切,离不开30多年前提出的“863”计划打下的坚实基础。
产业化也成为“863”计划最鲜明的特征之一。1988年8月,与“863”计划相衔接的“火炬”计划,即《高技术产业发展计划》开始实施,其目的是促进高新技术研究成果的商品化,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中国来说,“863”计划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当年的百亿元,早就创造了上万亿元的产值。
2016年,随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出台,“863”计划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科研组织形式随着时间在变,但是,从“两弹一星”到“863”计划,不变的是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如今,这种精神正在不断“接力”,激励着新一代的科技人才在更广、更深的高科技领域不断进行突破与自主创新。
(摘编自《新民周刊》 刘朝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