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华(1895—1987),湖南衡阳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亲历东征、北伐;从1927年起在隐蔽战线为党的兵运工作出生入死,参与过龙华暴动、百色起义、西安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新中国成立后,谢华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委统战部部长。作为一个湖南人,他多次对家人说,西安是他的第二故乡。在西安,他经历了中共党史上最重要的兵运事件,领导了中共西北特别支部(以下简称西北特支),亲历并见证了西安事变的历史转折。
适逢西安事变爆发85周年,谨以此文纪念老一辈共产党人谢华,并向所有曾在隐蔽战线上出生入死的前辈们致敬。
两赴西安,兵运西北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谢华在中央军委领导下从事隐蔽战线工作。1930年谢华加入中央特科,在周恩来和陈赓同志直接领导下,策划和参加过多地兵运和武装起义。1932年,党中央派谢华以军事特派员的身份前往西安,在杨虎城的十七路军又称西北军中做兵运工作。到西安后,谢华住在杨虎城的宪兵营,最早的公开身份是宪兵营长金闽生、副营长童陆生的客人,继而以文化教官的身份在杨虎城宪兵营开展地下工作。童陆生是大革命时期的老共产党员,也是谢华在百色起义前一起在广西做兵运工作的战友。在童陆生的影响下,金闽生思想进步,对谢华的工作给予多方关照和掩护。经谢华介绍,金闽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2年冬,谢华与杨虎城部的地下党员、《西北文化日报》负责人宋绮云建立了联系,并通过金闽生认识了杨虎成的机要秘书,共产党人王菊人。至1933年秋,谢华在宪兵营先后发展了宪兵杜瑜华、杨文贤等30人加入中国共产党。谢华回忆:“杨虎城将军,当时的思想是进步的,对共产党的态度很好。杨夫人谢葆真是大革命失败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当时听说),在工作上与我来往很多,但没有组织关系。杨虎城与我没有直接见过面,但他对我在宪兵营内发展党员搞革命活动是知道的,也是支持的,金闽生告诉我,杨将军让他好好保护我。”。很快,谢华在宪兵营建立了党支部,谢华任书记,委员是金闽生、童陆生,共有党员30多名。宪兵营党支部直接与上海中央局联系,不与地方党组织发生关系。
1933年7月,中共陕西省委书记袁岳栋和红二十六军政委杜衡叛党投敌,陕西地下党受到极大破坏。国民党省党部也被CC分子宋志先掌握,斗争形势异常紧张。有人向杨虎城和省党部密报,说谢华是共产党员,在宪兵营活动得很厉害,准备暗杀谢华。杨的秘书,进步人士周梵伯看到告密信,马上转呈杨虎城将军。杨虎城看后,当场烧掉,并要求追查消息来源。杨将军指示金闽生让谢华暂时离开西安,并送给路费300银元,以免被CC特务暗害。谢华只得离开西安回上海,离开西安时,将党支部的工作交由金闽生负责。
1935年1月,马鸿逵部在宁夏骑兵团中的地下党致信上海中央局,要求派人去领导兵变。上海中央局遂派谢华去宁夏花马池领导兵变。这是谢华第二次赴西北到西安。在西安时,宋绮云为谢华办了旅行记者的身份,杨虎城宪兵营派人掩护,使谢华安全抵达花马池。但由于骑兵团临时调防宁夏省城(今银川市),兵变未能举行,谢华便返回上海。在上海,他的主要精力仍是负责西北地区的工作,并加强与中上层爱国人士的联系,争取他们的声援和支持。
谢华在西安事变前这段宝贵经历以及在十七路军出色的兵运工作,为历史选择他立于西安事变的前沿,奠定了基础。
第三次赴西安,奉命成立西北特支,组织西救会
1936年2月,谢华遵照中央军委留沪办事处的指示,为贯彻中共中央的《八一宣言》和“瓦窑堡会议”精神,第三次赴西安做十七路军的兵运工作。1936年2月到西安后,谢华向十七路军内的中共党员传达瓦窑堡会议精神,重新领导宪兵营的党支部。在党内同志的帮助下,谢华与杨虎城派出的王菊人等连续会谈,商洽不与红军冲突,恢复联络线等事宜。经过工作和努力,杨虎城基本接受了谢华的建议,十七路军开始在前线与红军直接建立联系,党的交通线建立了起来,隔绝已久的白区党与中央的关系也从此接上。
随着中央红军抵达陕北以及蒋介石重兵压临陕西,此时西安的战略定位发生了根本变化,成为各方争夺的焦点。中共中央高度关注西安党组织建设和西北军动态。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谢华于1933建立的宪兵营党支部,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已经成长壮大。其中一些党员或成为杨虎城的心腹,或已在西北军中身居要职。如杨虎城的机要秘书王菊人、十七路军少将处长王根僧、高级参议童陆生和宪兵营长金闽生等,都是中共党员。宪兵营党支部对杨虎城及西北军的兵运工作卓有成效。
谢华根据当时的形势向党中央写了关于西北军的工作报告,与党中央的战略比较契合。不久,周恩来副主席亲笔回信,对谢华在杨虎城部进行的上层工作给予高度肯定,指示尽快重新建立陕西地方党组织,继续做好兵运工作,着重开展群众性抗日救亡活动。1936年四五月间,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在西北军宪兵营中共支部基础上,建立了中共西北特别支部,书记谢华、委员徐彬如、李木庵。鉴于陕西省委屡遭破坏,中共西北支部与地方中共组织不发生组织关系,归中共中央直接领导。
西北特支成立后,迅速承担地方党组织的职能,建立与党中央的秘密交通线,在输送干部、传递情报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在宪兵营家属院建立中央联络站,毛主席的秘书、特使张文彬到西安时就住在联络站,与张、杨会谈。西北特支还建立了秘密联络站——莲湖食堂,该联络站在掩护党的地下活动,负责交通联络、传递情报、人员转送和保障物资供应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西北特支利用自身优势,积极组织西北地区抗日救亡运动,首先是在学生中进行活动。在此以前,由于党组织被破坏,虽然西北学生自发性的运动较多,但学生本身组织不健全,抗日活动的组织水平较低。1936年5月的一次学生自发抗日救亡运动受到打击,使学运低落。西北特支成立后,组建了学生救国会,耐心地做学运工作,使学生救国会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一支有生力量。其次,在文化领域联络当时西安的主要报社,在报社的印刷工会中成立救国会。当时的西安工人已经成立了工人秘密的救国会,近郊农民也发动起来,各行各业都有了救国会。“1936年6月1日,为了统一行动,中共西北特支把西安各救国会组织起来,成立了西北各界救国联合会(简称西救会)”谢华任首任负责人。谢华回忆:“这些工作的开展,与西北上层进步人士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西安“大批的爱国人士如上层人物杜斌丞、杨明轩、李象九等,以及抗日救亡运动中涌现出的不少积极分子,都被西北特支吸收到西救组织中来,使西救的领导力量大大加强。”。
西北特支还确立了对“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的领导,形成了以何振亚为军长,杨文贤为政委,杜瑜华为参谋长的军部(杨、杜皆是谢华在宪兵营中发展的中共党员),并命令该军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争取全面抗日。
在西北特支领导下,西安事变爆发前,西安抗日救亡运动空前高涨。
谢华领导的西北特支与西安事变爆发
西安事变是全民族抗日这个历史必然过程的一个偶发事件,事变前,国共双方的高层对此均无预料。当时蒋介石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欲将红军扼杀在西北。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时刻,认为民族矛盾大于阶级矛盾,希望两党两军不要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致对外,并确立了由“反蒋抗日”转为“逼蒋抗日”的战略原则。共产党的主张顺应民心,顺应了历史潮流。面对外敌入侵,张、杨的“联红抗日”成为历史的必然。必然性总是寓于偶然之中,西北特支则是这条历史因果链中的重要环节。西北特支领导的一二·九学生运动一周年和西救会要求抗日大游行成为西安事变的引爆点,直接促使西安事变的爆发。
据谢华等人回忆,1936年10月,蒋介石曾到西安督战。西北特支用救国会名义散发传单向蒋介石提出警告,要他改变对内拥兵,对外不抵抗的政策。蒋介石在西安做短暂停留即离开,11月间又策划进攻陕北苏区。12月4日,蒋介石复来西安,部署“围剿”红军具体事宜。早在11月底,杨将军的参谋处长王根僧已将此计划及杨将军的态度报告西北特支,西北特支已开始研究应对蒋介石的部署,认为西北人民对此必须表示自己的严正态度和强大力量,支持张、杨不打内战,对外抗日的政治主张。西北特支决定在一二·九学生运动一周年之际,在西安举行一次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爱国示威大游行。
1936年12月8日,谢华召开西救会常委会,在说服内部不同意见后,常委会通过大游行决议。当晚进行紧急动员和布置。由于早在西救会成立时,杨虎城曾表示愿意全力支持西救会,并嘱王菊人负责调动特务营暗中保卫。8日傍晚,谢华去找王菊人,希望他能及时将此决定通知杨虎城。但谢华两次寻找王菊人未果。至午夜1时,杨虎城仍不知道西救会的决定。谢华即邀请杨明轩先生一起奔走,快到天明,由杨明轩先生再找王炳南,并请他将此事转告了杨虎城将军。谢华将所有事情安排妥当,已东方欲晓。
12月9日清晨,各校学生开始行动,游行队伍在行进中遭到警察阻拦,发生了警察开枪打伤小学生的事件,激起了群众的无比愤慨。下午4时,在杨虎城宪兵营暗中帮助下,游行队伍冲出城门向临潼方向行进,一路上队伍越聚越多,有1万多人。商界的人自动向群众送水送馒头,东北军和西北军以维持秩序为名支持并保护游行群众。这次大规模的有组织、有领导的请愿游行,让蒋介石大为惊恐,他立即派军队阻止游行队伍并封路阻截,扬言要格杀勿论。张学良将军不愿看到群众流血,驱车赶到十里铺劝阻大家回程,游行群众强烈要求抗日的情景,使张学良深为感动。他流泪表示,一星期以内以事实作答复。这次请愿游行以及蒋介石对群众游行和“先反共、后抗日”的顽固态度,使张杨在屡次“劝谏”不成之后,果断“兵谏”,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于12月12日由此发生。
西安事变突然爆发后,中共西北特支及时向中共中央发出急电,报告了事变的经过。在中共代表到达西安之前,西北特支在十七路军的支持下,以西救会的名义接管了国民党陕西省党部,宋绮云负责接管了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等媒体。西北特支指示西救会派人到工厂、学校等,以西救会的名义宣传西安事变的意义,支持张、杨义举。在各方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历史的转折点,结束了国共两党对峙十年的内战,国内和平初步实现,为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创造了条件。西安事变后,赴西安谈判的周恩来副主席于12月19日,在西京招待所接见了西北特支的负责人谢华、徐彬如。会见中,周恩来对特支的工作表示很满意,称赞他们群众运动搞得好。他说,如果没有广泛发动群众的救亡运动做基础,西安事变就是单纯的军事阴谋。他嘱咐,要好好宣传西安事变的意义,也要好好宣传群众抗日救亡运动的伟大意义。
历史表明,西安事变是一场由人民群众抗日救亡运动推动的历史变迁。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谢华及其领导的中共西北特支所做的历史功绩,将永远镌刻在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丰碑上!
回望谢华在西安的这段峥嵘岁月,我们对那些在隐蔽战线为党和人民忠诚战斗、视死如归的先辈们,时刻心存崇高敬意!相信历史不会忘记!相信人民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