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1月24日,黄公略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
1915年秋,黄公略离开家乡,来到湖南陆军第二师三旅六团一营当兵。经过在军队几年的历练,黄公略深刻地认识到“要能在军界立足,有改造军队的能力,必须深造自己,成为一个有作为的带兵人”。随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大革命的洪流在全国掀起,1926年5月,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7月,北伐军进入长沙,黄公略所在的第二师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第一师,他任第三团的连长。
北伐军中有很多共产党员作为骨干分子,十分重视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黄公略由此开始接触到马克思列宁主义。他首先阅读了《共产主义ABC》,这本马列主义启蒙书是由苏联两位很有声望的理论家布哈林和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所写,是一本通俗性的理论读物。这本书在当时只是在先进分子之间秘密传看,黄公略得到后如获至宝,认真研读起来。共产主义理想与马列主义理论,逐渐在黄公略的头脑里生根发芽,让他看到了中国未来的一丝曙光。
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克武昌后,一个好消息令黄公略兴奋不已——在中国共产党的大力帮助下创办的黄埔军校将要开办高级军官训练班。黄公略认为这是一个提升自己的好机会,可以在理论上使自己更加精进,他便毅然决然地前去报考。
黄公略不仅在理论课上下苦功,在野外演习中也表现出色。他判断力强,处理问题果断,各项科目都成绩优秀。课余时间,他对政治、经济、哲学等学科也有着广泛的兴趣,经常利用假日去广州生活书店购买鲁迅、郭沫若等进步人士的作品。在这期间,他阅读了李达的《帝国主义浅说》、普列汉诺夫的《史的一元论》,以及《世界》《东风》等杂志,还特意重温了曾经让自己爱不释手的《共产主义ABC》。
黄公略在黄埔军校高级班学习的1927年,是中国极不平凡的一年,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政治事件一件接着一件发生。在此期间,他更加深入地对共产党进行了解,除了经常去国光书店阅读和购买进步书刊,还去省港罢工委员会做工,完成刻钢板、油印、散发传单这样的任务,同时也经常前往农民运动讲习所去听一些进步的讲座。这三个地方都是黄埔学生中共产党员秘密活动场所,被称为“革命俱乐部ABC”。这一切使黄公略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开始积极向共产党靠拢。
自从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中共广东区委便酝酿在广州举行暴动。1927年12月11日,广州起义爆发。黄公略在当晚听闻起义消息后,不顾校方严厉禁止,翻出校园参加了起义。虽然广州起义因准备不够充分以及列强的联合镇压而失败了,但是黄公略却坚信“广暴失败旗帜在”。他清晰地认识到广大的工农兵愿意跟着共产党走,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更加清晰地看清了革命的方向,坚定了他对共产党的信心。于是,在广州起义失败后,黄公略毅然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经中共广东区委批准,他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在此后的革命岁月里,黄公略和彭德怀等领导了平江起义,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十三师四团党代表,后担任红五军第二纵队纵队长。
1930年7月,毛泽东在戎马倥偬中忽然触景生情,诗兴大发,吟咏了一首《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其中“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一句便是对黄公略革命功绩的热情赞扬和高度评价。1931年9月15日,黄公略在指挥部队转移的过程中,在吉安东固六渡坳遭遇敌机突然袭击。为了指挥、掩护部队隐蔽,他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33岁。
1931年9月16日,黄公略追悼大会在兴国县鼎龙水头庄举行。毛泽东亲笔挥毫为黄公略题写了挽联:“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如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降;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摘编自《党史纵览》2022年第6期 陈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