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史春秋 / 正文

红旗渠的廉洁魅力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23-11-03 10:24

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历经10年修建,长度达1500公里。这项倾当时河南林县全县之力、总投资达1.25亿元的浩大工程,却没有出现过贪污挪用行为和干部失职渎职现象,让人深切感受到红旗渠精神中的廉洁魅力。

红旗渠由林县(后改林州市)人民自力更生建设,参与修建的民工超过10万人。在开工战线长、用工劳力紧、后勤管理人员极少的情况下,要把庞杂纷繁的人财物管好用好,只能靠严密的管理制度,靠党员干部的遵规守纪意识。

1960年2月,工程全面动工伊始,林县县委就建立了工程建设总指挥部、营、连和排四级管理体制,各管理层级都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体系。据档案记载,仅组织建设、思想教育、生活保障、岗位责任、施工安全、财务管理方面的制度规定就有190多项。

为使各项制度规矩落实落地,提高党员干部遵规守纪意识,林县监察委员会在工程开工不久,就出台了《关于目前党员干部进行纪律教育要点》,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了遵规守纪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党员干部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法令,明白重大工程面前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应支持什么、反对什么。为深化教育活动成果,县委还发出通知,要求从县级干部做起,“不准用公款请客,不准拿公共财物送礼”;从县委县政府开始,“外来客人看戏、看电影一律由个人买票,不准让剧团赠票”。这些自上而下、率先垂范的措施,给权力画出了“红线”,从源头上预防和杜绝了腐败和不正之风。

当时最大的工程量是劈山开渠,但炸药供应一直很紧张。林县县政府就自力更生建起了炸药厂。副厂长高仁福带着十多名技术骨干吃住工地,用硝酸铵配食盐熬制炸药。带的口粮不够吃,他们就到处采野菜、捞河草充饥。这些食物没有食盐就更难以下咽,而且长期不吃盐人就会经常感到乏力、浮肿,甚至走不动路。但十几名制造炸药的工人,面对眼前堆着小山一样的食盐,没有人去偷吃一口。因为,大家都认为那盐是公家的。

红旗渠动工建设,不仅建设物资紧张,而且粮食极度匮乏,忍饥挨饿是常有的事。特别是工程建设指挥部那些领导干部,既要现场指挥、熬夜开会,还要与民工们一起,在开渠一线劳动。但是,这么繁重的工作,领导们不仅没有加班“补助”,而且还把自己的口粮降低到民工之下。

工作任务繁重、粮食供应标准低,造成很多领导干部营养不良、身体浮肿。后勤供应的同志就在最大限度解决民工吃饭问题的同时,想给领导们开个“小灶”。有一天,县委书记杨贵在工地与民工一起劳动,晚上回来还要开会,炊事员就用小米给他蒸了一碗“硬饭”。杨贵见后对炊事员说:“为什么我要比人家特殊呢?大家吃啥我吃啥!”炊事员说:“你晚上还要加班开会,得吃点耐饿的‘硬饭’。这饭是给您做的,你不吃谁也不会吃。”杨贵当场发了火。结果,这碗小米饭只得被炊事员端去,倒进“照月亮”(工地上比喻饭稀)的稀饭锅里,搅和搅和大家一起分喝了。

(摘编自人民网 万银锋/文)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