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史春秋 / 正文

邓小平心系新疆各族人民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23-12-15 10:52

1988年,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出席第五次全国文代会的代表时,新疆歌舞团演员代表新疆人民向邓小平问好,并向他赠送一顶维吾尔族小花帽。

邓小平同志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工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邓小平同志在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期间,以卓有成效的民族工作,充分显示了他处理民族问题的高度智慧和杰出才能。新中国成立后的岁月里,邓小平深邃的目光始终关注着新疆这块占全国六分之一面积的大地,他宽阔的胸怀一直萦系着新疆各族人民。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很多优越的东西,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

从上世纪50年代起,邓小平就对新疆的经济建设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指导。1953年2月,他召集习仲勋等同志开会,研究新疆民族区域自治实施计划问题。会议认为,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方案是可以同意的。实施步骤是:先帮助境内其他聚居的少数民族逐步实行区域自治,最后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具体进行过程中,要真正做到让各民族人民充分酝酿成熟,不必太急。

1958年2月,邓小平在听取石油工业部工作汇报、谈到石油工业建设的规划时,又提到了新疆的建设。他指示:“第二个五年计划末期,新疆至少要搞200万吨油,可能的话,要搞到300万吨。……克拉玛依这个地方,缺点是在国家西北的最边上,离用油的地方远,怕运不出来。应该向铁道部提出要求,作专案处理。吐鲁番盆地就在铁路线上,搞出油来就很好。塔里木的石油勘探和开采,也应该积极创造条件。”

1966年3月,邓小平视察西北三线建设。他在听取新疆情况的汇报后认为,西北的关键问题是农业,不是工业。他说:“西北的农业应该比西南好办。你们这里有的是土,只是有些地方缺水,但可以解决。新厂的布局不能太集中。兰州、西安不能再大了。银川、乌鲁木齐也不要搞大了。宁肯把工厂搞得远一点,工厂分散一点,便于工农结合,对备战也有好处。”他还说:“新疆大有可为。经济上搞好了,就是军事上的准备。军事上的准备,除了搞几个地方军工厂以外,还要搞民兵。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搞民兵师。这等于正规军。你们要把北部边界一块一块地经营起来。”

与此同时,他强调西北“要注意培养民族干部”,认为“新疆民族干部占百分之五十,很好”。他说:“没有一批少数民族的群众领袖,民族问题就得不到解决。”“一定要培养共产主义的民族干部,有的放在农垦师培养,有的放在工厂培养,有的放在部队培养,将来当干部。”“各民族当中有的是积极分子。”“培养民族干部,这就是走群众路线。”

在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多次谈到新疆。1987年,他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时说:“中国的资源很多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包括西藏和新疆。如果这些地区开发起来,前景是很好的。我们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他深刻指出:“不仅西藏,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也一样。我们的政策是着眼于把这些地区发展起来。”“观察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看那个地区能不能发展起来。如果在那里的汉人多一点,有利于当地民族经济的发展,这不是坏事,看待这样的问题要着重于实质,而不在于形式。”同年,他会见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总书记卡达尔,他又坚定地说:“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我们有很多优越的东西,这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这些重要指示,成为新疆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

“一定要依靠科学发展农业。粮食生产也不能放松”

1981年8月,邓小平乘坐专列,西出阳关,开始了对新疆大地的视察。

他先乘车来到石河子视察。邓小平和一群老军垦围坐在一起用餐,桌上摆的饭菜全部是用军垦战士种植的东西做成的。他一口气吃了两个蒸玉米棒子和土豆,连声赞道:“这个好吃,这个好吃。”当他听说农科所搞了棉花种植试验,农垦总场一分场三连采用了当时较先进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便提出到那里去看看。

邓小平下了车,健步走在田埂上,并朗声打着招呼:“科技人员辛苦了,科技人员好!”他蹲在试验田一株棉花前,亲自数桃子和花蕾,问:“桃子都这样多吗?”“一亩地能产多少?”“奋斗目标能达到吗?”在农垦总场一分场三连,他问:“你们连队有多少人?”得知有1000多人时,他诙谐地竖起右手食指比画着说:“哦,有一个团的人。”又问:“职工多少?”“387人。”他笑了:“有一个营的人。”

邓小平又来到连部门前边的林带中。林带里摆上了长桌,他落座后,关切地招呼三连连长坐在自己身边,详细地询问三连有多少土地、种的什么作物、有多少牲畜等生产情况后,起身向棉田走去。走进茂密的棉田,他弯下腰,用手拨开棉株,全神贯注地观察棉花的长势,称赞地膜覆盖栽培棉花是“好办法,好方式。”

8月15日,邓小平视察了乌鲁木齐县南山牧区。在沙尔达板乡,他按照牧民习惯,盘腿坐在哈萨克帐房中。他把沙尔达板乡支部书记拉在身旁,亲切地询问:“生活怎么样?还有什么困难?”哈萨克族牧民在沙尔达板乡一块广阔平坦的牧场上,为邓小平表演了赛马、叼羊、姑娘追等。看着牧民矫健的身姿,听着姑娘呼呼带响的鞭声,他仰首畅笑:“真打呀?真打呢!”临行时,他向乡里的牧民赠送了布匹、茶叶和方块糖。

8月19日下午,邓小平又来到“火州”吐鲁番。途中,他走访了吐外克亚村一户普通的维吾尔族农民家庭。坐在炕头上,他同主人拉起家常:“土地承包后怎么样?”得到的回答是:“农民很高兴,积极性可高啦!不分白天、晚上都有人干活。生活比以前强多了!”邓小平欣慰地笑了。

亚尔乡五道林位于风沙前沿,吐鲁番各族人民在这里栽种了千百万棵沙拐枣、白杨、红柳和榆树。在林带中,邓小平接见了吐鲁番地区的党政领导,他指着郁郁葱葱、充满生机的树木,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要发展水利,要带领群众多种树,改善生产、生活环境。”

看罢防风林和坎儿井,邓小平又不停歇地来到葡萄沟乡拜什买里村。听完简要汇报后,他说:“吐鲁番的葡萄很好,要大力发展,增加栽种面积,你们的规划很好。”“一定要依靠科学发展农业。粮食生产也不能放松。”“吐鲁番矿产资源丰富,可以向国家申请进行勘探开发,要让人民尽快富起来。”语气中融入一片深情。

“选拔民族干部的标准是德才兼备”

在1981年8月的这次视察新疆期间,邓小平对新疆稳定作了重要指示。他高瞻远瞩地指出:“我们和苏联不同,我们是自治区。法律上要解决这个问题,要有民族区域自治法。今年下半年开人大常委会,把它肯定下来。”“新疆稳定是大局,新疆一定要稳定,不稳定一切事情都办不成。不允许搞分裂,谁搞分裂就处理谁。”

邓小平明确指示,对思想作风正派,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又有突出工作表现和一定资历的同志,要大胆提上来,甚至放到自治区很高的领导位置上。

他说:“选拔民族干部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他还语重心长地指出,干部问题具有极端重要性,“新疆工作能不能搞好,关键是干部问题。”“选拔干部主要看德才,年龄要考虑;考虑年龄不要忽视德才,要讲德、讲才。干部选拔不能只靠组织部门,那样有很多事情你就不知道,或者不明确。”“必须考察干部的实绩,实实在在的政绩,实际工作情况,考察群众拥护不拥护。”“要有这两个条件,就不会出大的问题。要建立一个制度,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提升、培训等都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避免个人主观因素的干扰。要有一个好的机制。这都是很原则的问题,能保证建设好干部队伍。”

邓小平最后强调,新疆最近民族团结出现了好的局面,工作有进步,一定要继续努力。

(摘编自2014年8月2日《中国民族报》 宋毅军/文)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