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史春秋 / 正文

一方砚台见证烈士初心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23-12-25 11:00

湖南博物院藏有一方向钧烈士生前使用过的砚台,见证了他从一名爱国学生到革命斗士的成长。

1919年,五四运动掀起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热潮。在平江县作民高等小学堂读书的向钧经常阅读报纸,关注时事。当读到各地民众声援北京爱国学生的宣言时,他感受到强烈共鸣。向钧立即邀约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在村镇宣传民主爱国思想,希望能唤起民众的反抗意识和革命意志。

经过此事,向钧内心更加渴求学习新知识新思想。1921年8月向钧考入长沙岳云中学,和表姐杨开慧同校。通过杨开慧推荐,向钧阅读了毛泽东所写的《民众大联合》之类的文章。他了解到毛泽东是为劳苦大众谋生存,是真正为人民的利益而斗争。因此,向均对毛泽东心忧天下的崇高志向和杰出的领导才能极为景仰,执意要拜毛泽东为师。

向钧通过杨开慧认识了毛泽东之后,便常去清水塘向毛泽东请教新知识新思想。毛泽东也很关心思想进步的向钧,便询问他喜欢看什么书,给他介绍推荐了一些宣传新思潮的书籍报刊,并对时政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毛泽东的思想和口才深深吸引了向钧,他决定效仿毛泽东,投身改造社会的革命道路。

在毛泽东的指导下,向钧刻苦钻研马列主义的真理。一年寒假,他在桌旁专注地阅读《新青年》《共产党宣言》等进步书籍报刊,到了晚上,母亲几次催促他早点休息,他却指着手中的《共产党宣言》说:“这本书写得好,我还想多看会,一点没有瞌睡。”半夜母亲醒来,发现他依然在油灯下阅读。母亲心疼儿子,便披衣起身去厨房为他烤了几个糯米团子,用盘子盛了一点白糖,一起端到向钧面前,叮嘱他趁热吃了,补充下体力。等母亲再次醒来,天色已经渐亮。母亲过来端详着捧着书的向钧,发现他嘴角满是墨渍,再仔细打量,原来向钧是看书太过认真,吃团子时误沾了桌上砚台里的墨汁。母亲用怜爱的语气说了声“书呆子”,顺手把桌前的镜箱挪到他脸旁。向钧看见镜子里自己满嘴的墨迹,不好意思地冲母亲笑了。

在长沙岳云中学,向钧一面积极求学,一面热心参加社会活动。他为工人群众发声,带领他们为争取政治和经济权益而英勇斗争。向钧在政治上逐步成熟起来,1923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6年,为了加强对农村的领导,我党把大批优秀干部派到农村。9月,身负重任的向钧奔赴衡山着手组建中共衡山地方执行委员会,并当选为书记,积极进行工运、农运、妇运、青运等革命活动。为了在衡山城镇乡村建立党支部,向钧经常深入农村,做组织考察发展工作。他不辞辛苦,往往一天要跑几十里路,赢得了“飞毛腿”的绰号。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衡山党员人数激增,为革命工作提供了大量人才。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向钧愤怒地指出,这是蒋介石彻底叛变革命的铁证。他马上组织衡山县委讨论揭露并声讨蒋介石屠杀工农、叛变革命、破坏统一战线的罪行。

在国民党反动派下令大肆屠杀革命志士的白色恐怖笼罩下,向钧母亲心急如焚地找到他,想劝说他回乡躲避风头。向钧安抚着焦虑的母亲:“我挂念父母,想念弟妹,但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今民沦于水,何以为家……”

母亲知道说服不了向钧,便叮嘱他要注意安全。在与母亲话别的第二天下午,由于叛徒告密,向钧不幸被捕。敌人探知向钧是毛泽东的亲属,又是湖南农运的积极领导者之一,认为抓了条大鱼,企图用严刑拷打套出共产党的秘密。哪怕被折磨得遍体鳞伤,向钧也绝不屈服,他在狱中大声痛斥敌人背叛革命,屠杀工农的行径……

1928年1月24日,刽子手押解着向钧前往刑场。向钧身负重镣,一步一步地艰难挪动,一路上他仍不忘向沿街悲愤的群众宣传革命道理,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临刑前,他大声地呼喊“中国共产党万岁”“革命一定会成功”,口号如闪电划破了黑暗的长空,似号角敲击着人们的心灵。最终向钧为革命壮烈牺牲,年仅22岁。

(摘编自《湘潮》2023年第10期 冯小懿/文)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