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待人诚恳,汪洋大度,堪称团结的典范。他搞五湖四海,从不搞团团伙伙,处处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一贯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真正体现了毛泽东所说的“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南昌起义失败后,起义军经过“赣南三整”,加强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提高了士气,但是整个部队仍面临着严重困难,不但给养无法解决,弹药越来越少,而且伤病员得不到治疗,非战斗减员逐日增加。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已成为巩固部队、保存革命力量的重要问题。正在这时,国民革命军第16军军长范石生,派人送信,表示愿意联合反蒋。范石生是朱德在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同班同学,他们曾结拜为兄弟。有了对朱德品行和胆略的了解,范石生同意在建制不变、组织独立、政治自主、军事自由的前提下与起义军合作。由于朱德和陈毅采取了这一“大胆策略”,不仅将起义军隐蔽在敌人腹地,待机行动,而且还赢得了时间,争取了一个难得的休整机会,为在湘南重振旗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上,我们党因为客观存在的各根据地被敌人分割,又因中国长期小农经济和封建势力的影响,山头主义倾向是存在过的。特别是王明路线统治时期,又大搞宗派主义,开展“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给党和红军的团结,造成过严重危害。朱德在中央革命根据地,为把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湘南起义、平江起义等数支革命武装力量,拢成团结战斗的集团,花费了大量心血。他的“浑厚老成,平易近人”,赢得了将士的尊重。
长征途中,红一、红四方面军首次会合后,由于张国焘怀有野心,四处散布流言蜚语,攻击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甚至公开伸手要权;教条主义者又用“左”的眼光看待张国焘带领的红四方面军,指手划脚,横加指责,致使两军会合后的团结受到不应有的损害。对于张国焘另立中央,朱德痛心疾首,一面坚持对张国焘进行斗争,一面耐心做团结干部的工作。有一次张国焘要朱德给党中央发电报,取消那边的中央。朱德说:“那个要不得的,你这个中央是非法的。”徐向前元帅曾坦言,如果没有朱德的砥柱中流作用,要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实现第二次北上,真不知道艰难多少倍。
“朱总司令”,是全军的总司令,不是一个山头的“总司令”。长征胜利结束后,对于三个方面军的干部,对工农干部和知识分子干部,对老干部和新干部,朱德都无亲无疏,一视同仁,为全党全军共同称道。抗战开始前后,因清算张国焘的错误,牵连红四方面军不少同志,弄得部分同志灰溜溜的。朱德力主公道,把红四方面军广大干部和张国焘严格区分,予以充分信任,大胆使用,使许多同志深受感动和鼓舞,在开展华北敌后游击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党史博采》任泽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