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和陈毅在一起。
抗战时期,陈毅先后举办了“政训班”、创办抗大五分校与抗大华中总分校并亲任校长,为新四军铸将育才作出重大贡献。
举办东南抗日青年政治训练班
新四军成立后,陈毅率第一支队挺进江南敌后。1938年6月至9月,在镇江市丹徒区宝堰镇前隍村,他亲自举办了三期“东南抗日青年政治训练班”,简称“政训班”。
6月25日上午,第一期“政训班”开学。陆陆续续前来报到的,大都是镇、句、丹、金四县失学在家的青年学生,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当地游击队的领导。队伍集合到村东头的打谷场上,学员们席地而坐,眼中的陈毅司令员仪表堂堂,威武豪放。陈毅起身致辞,操着一口浓重而又洪亮的四川话讲“目前抗日战争的形势和坚持敌后斗争的方针、任务”,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令在场的学员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他说:“革命必须以工农为主干,但没有知识分子参加,革命的胜利也是不可能的。”
陈毅的报告,纵论战争全局和茅山地区的斗争,气势磅礴,深入浅出,针对青年的思想实际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这对已经处于沦陷区有半年之久的一批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来说,真是拨云见日,他们心中豁然开朗,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此后,“政训班”正式开课。主要课程有3门:陈毅亲自主讲“统一战线”,政治部刘炎主任讲“民运工作”,胡发坚参谋长讲“游击战术”。“政训班”还教唱了《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等抗日歌曲。300多名进步青年在训练班学政治、学业务、学军事,入了党,参加了新四军。
创办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
率部挺进苏北后,在战斗异常频繁的情况下,陈毅以江北军政干部学校和苏北抗日军政学校为基础,创办抗大第五分校,亲自担任校长和政治委员。
学校第一期招生简章在《江淮日报》刊发后,四面八方的百姓奔走相告。五分校的学生来源,除从根据地招收的青年外,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上海和江南沦陷区,还有不少爱国华侨青年。上海党组织有计划地将已暴露身份的党员和进步群众输送到苏北,大多进了抗大五分校。部队也抽调了部分连、排、班级干部和少数团级干部参加学习。
五分校的大礼堂是一个能容纳千把人的大草棚,墙壁是用秫秸秆子、毛竹加上泥巴和石灰糊上的,座位是拿城墙砖砌起来的。有一次刮台风,把草顶泥墙都刮掉了。斯是陋室,大礼堂里却常常充满了欢笑。每次学校开大会都十分热闹,礼堂内汽油灯照得通明,啦啦队的呐喊声和歌唱声此起彼伏。陈毅曾多次被拉上台用法语演唱《马赛曲》,总是赢得阵阵掌声。
冯定、薛暮桥、江岚、吴强、朱讯等学校教员对马列主义理论有较深造诣,经常自编教材,自主设计课堂教学。陈毅非常关心尊重他们,和教员们一起研究问题,一起谈心、下棋,营造出相互尊重、团结融洽的气氛。他不仅全无首长架子,还从细微处着眼保护教员身体健康,特意批准教员备课的油灯芯可以增加两根。
一次,陈毅到五分校视察,默默坐在后排听经济学家薛暮桥的课。在薛暮桥的循循善诱与学员们求知若渴的互动中,陈毅充分感受到薛暮桥在“传道、授业、解惑”中所发挥的桥梁作用。课后,陈毅忍不住询问起“暮桥”二字出处。薛暮桥告知,1930年刚出狱时,处境困难,陈翰笙推荐他到广西的一所大学去讲授经济学,并给他改了名字叫“薛暮桥”,意为“末路穷途,有桥可渡”。陈毅连说:“改得好!暮中有桥,表达一种乐观主义的境界。这便应了陆游那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陈毅又说:“在知识的传播上,你犹如一座桥梁,可将你的学生送达知识的彼岸。这很切合你的名字。”说着说着,陈毅情不自禁地念出:“暮桥可渡达彼岸。”陈毅解读得如此诗意盎然,让薛暮桥有些意外,同时也受到极大鞭策,在教员岗位上更加兢兢业业了。他为抗大编写的教材《政治经济学》和《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在上海、香港公开出版发行,为传播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很大贡献。
在五分校工作过的很多干部教员毕生都记得陈毅用“一个团长与一百个团长”教导他们的往事。1941年1月初,皖南事变爆发,消息传到了学校,干部教员义愤填膺,纷纷要求奔赴前线,与国民党顽固派决一死战,消灭日本侵略者。陈毅得知后及时召开了全校干部大会。他开宗明义道:“我想同大家谈谈心,商量一件大事……关于不少干部和教员要求上前线的大事。上前线去,带兵打仗,是件好事,应该赞成。”听到这里,那些干部教员高兴极了,心想陈校长是支持我们的!这时,陈毅话锋一转,道:“但是,我反复考虑,认为我们不能那样办。为什么?第一,办抗大是革命事业的需要,不能不办,不能小办,要大办,而且要把它办好。干部教员少了是不行的。第二,一个干部上前线当团长,只能发挥一个团的兵力作用,十个干部上前线都当团长,也只能发挥十个团的兵力作用。何况你们上前线,不一定都能当团长。如果我们办好了抗大,培养出五十个到一百个能当团长的干部上前线,这就比你们亲自上前线带兵打仗所能发挥的作用要大得多。请你们想一想,是不是这样?究竟是一个团长好,还是一百个团长好?要认识清楚。总而言之,我衷心希望你们安心工作,努力办好抗大,做好教育工作,为适应革命事业的需要,多多培养合格的军政干部,为革命作出更大的贡献。”陈毅的讲话言简意赅,语重心长,极有说服力。原来想上前线的同志纷纷表示会安心工作,努力为前线培养更多的新四军干部。
倡导组建抗大华中总分校
随着新四军部队的扩大和反“扫荡”反“清乡”战斗的频繁,培训一支忠诚于党、政治坚定、勇当先锋、献身使命的正规化干部队伍的需求比以往更为迫切。此时,华中各地已有3所抗大分校,各战略区创办分校的条件也已酝酿成熟。华中敌后斗争尖锐复杂,战局瞬息万变,再由军部举办大规模干部学校,活动很不方便。考虑到上述情况,陈毅报请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批准,决定建立抗大华中总分校。其任务是:统一领导华中各抗大分校的工作,建立华中统一的军事学校教育制度。
1942年1月4日,华中总分校正式成立,陈毅任校长,亲自抓教学工作。在庆祝总分校成立的全校干部大会上,陈毅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抗大是军队办的学校,学员来自部队,毕业后将要分配到部队去工作,他们是要带兵打仗的,所以,既要加强政治理论教育,也应该注意加强军事训练。这一番话,站得高看得远,蕴涵深刻的教益,对教员干部全面理解和执行抗大教育方针极富指导意义。
为加强对华中各分校培训干部工作的指导,1942年8月1日,华中抗大总分校与各分校工作会议召开。在讨论交流时,有的同志指责此前一些政治常识相关课程过多地强调联系实际,不符合抗大办学方针,认为应加大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讲授。多数同志不赞成这种看法,认为教育内容的确定必须考虑敌后的战争环境和学员的实际情况,考虑培训学员的基本要求和目的是要去部队带兵打仗,加强部队军政建设,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少而精的要求。
陈毅出席会议并作了总结。他说,理论与实际一致,所学与所用一致(做什么学什么),教育与作战联系,这是我们军队教育上、学习上应该采取的三大原则。教员的任务不仅限于讲解书本,而在于帮助学员如何去运用书本知识,以总结其本身的工作经验。学生的任务不仅限于照读讲义和课目,而在于能领会课目、讲义所包含的精神和实质,并能进一步强调他们对实践经验的了解,提高他们今后指挥作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为了实践而学习理论,为了打胜仗提高工作而进学校,为了养成一批军队工作干部才办抗大。他还说,马列主义不能脱离中国革命的实际,统一战线就是中国的列宁主义。
在陈毅的领导关怀下,新四军抗大各分校造就了大批抗日军政干部学生。毕业生们回顾时都满怀深情地说,“那既是启蒙教育,也是一辈子定方向的教育”,“抗大教育对自己奠定革命立场,确立革命人生观,影响很大,终生难忘”,“在抗大学习时间虽短,却得益一生”。华中抗大正如陈毅形容的,成为“春风满园的苗圃”,人才的摇篮。
(摘编自《世纪风采》2022年第1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