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史春秋 / 正文

论张载的家风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4-04-19 09:29 作者:岳亚峰

千年以前,在秦岭北麓、渭水之滨出了一位大儒,列北宋五子之位,死后从祀孔庙。他就是北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张载,关学创始人。张载祖籍是大梁(现河南开封),北宋天禧四年出生于京兆府(现陕西西安),15岁起侨居眉县横渠镇。后在此侍母教弟,耕读养家,中途短暂出仕为官,一生多半时间在此生活、学习、授业,完成了《易说》《诗说》《经学理窟》《正蒙》等大量著述,形成了完整的关学思想体系。

张载出生于官宦家庭,祖父张复官至给事中、集贤院学士;父亲张迪官至殿中丞、知涪州事;张载在宋仁宗朝、神宗朝时先后任祁州司法参军、云岩县令、渭州军事判官、崇文院校书、知太常礼院等职;胞弟张戬,宋仁宗朝时进士,先后担任不少地方官职,官至秘书省著作佐郎、监察御史里行。

张载家族三代四人在朝廷多年为官,均勤于政事,廉洁爱民,躬行礼仪,刚正善谏,不阿权贵,形成了勤俭谦逊、敦善厚行的良好家风,代代相传。祖父张复为官清廉,没有为子孙留下遗产。父亲张迪知涪州事时,兢业勤恳,事必躬亲,因长期操劳于政务,终致积劳成疾,英年病故于涪州。15岁的张载随母亲和弟弟扶柩东归老家大梁途中,因路资不足侨居眉县横渠镇。父亲对张载字子厚的起名来源于《周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即表达了对他人生发展的美好期望和寄托。张载在地方任职时,把培养社会道德作为根本,积极推行儒家道德伦理;把改变社会风俗,树立尊老爱幼的优良风尚作为为政之要,使社会风尚得到匡正。“六有”“十戒”是张载秉持的道德理念,更是规范子孙后代言行的信条规矩,至今仍被人们铭记于心、代代相传。“六有”是张载15岁时扶父枢东归在勉县拜谒武侯祠后的题言:“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十戒”:戒逐淫朋队伍;戒好鲜衣美食;戒驰马试剑斗鸡走狗;戒滥饮狂歌;戒早眠晏起;戒依父兄势轻动打骂;戒喜行尖戳事;戒近暱婢子;戒气质高傲不循足让;戒多谗言习市语。

宋神宗熙宁十年,张载二度辞官返回横渠时,在临潼突发疾病去世。因家无钱物,竟无以为殓,在弟子们奔走呼吁下,宋神宗下诏按崇文院三馆之职,赐丧事官支半数而下葬。妻子郭氏因生活困难,带幼子张因回南阳娘家寄托生活。胞弟张戬幼年时庄重老诚,不善嬉游,酷爱读书;后在张载劝导下参加科举而高中进士。为官时,注重风俗人情,关怀民生疾苦,深得百姓喜爱。但因秉性耿直,不苟于世,为官屡遭贬谪,终因忧愤成疾,47岁赍志以殁。祖上数代为官,竟没有为后世留下分厘财产。

近年来,张载祠先后被命名为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陕西省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陕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陕西省首批研学教育基地、宝鸡市廉政教育基地、扶眉战役纪念馆省级党性教育基地(扶眉干部学院)中心教学点。一批批专家学者、党政干部、企事业员工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到此接受学习、教育,学习张载的远大理想和勤政为民、简朴务实的良好家风,让张子遗风根植于心,薪火相传,泽被千秋万代。

责任编辑:孟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