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旧址。
第三次反“围剿”后,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军事压迫和严密经济封锁下,中央苏区面临着物资严重匮乏、军民生活异常艰难的严重危机。为了在困境中求生存求发展,党领导苏维埃政府一手抓生产,一手抓节约,多措并举常态化推进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为我们树立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源节流、精打细算的典范。
上行下效同发力
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三次“围剿”失败后,对新生红色政权的敌视达到了顶峰,不断加大对中央苏区的军事经济封锁力度,“想用饥饿、死亡、烧杀的政策企图来扑灭苏维埃革命”。
1932年2月1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红色中华》报上发表题为《发展生产节俭经济来帮助红军发展革命战争》的社论,号召苏区军民开展增产节约运动。要求各级政府和各群众团体要厉行节约,不该花的不花,需要花的省着花,不浪费一分钱、一张纸、一滴油,通过积少成多为革命节省必要的开支。强调“要知道节俭一文钱即是对革命有一分的帮助,谁要‘浪费一文钱实等于革命的罪人’。”
号召发出后,得到中央党政机关率先响应。例如,中央土地部除每人每天节约二两米、节省一分菜钱外,还决定设置节省箱,每人每日把钱用纸包好,写上自己的名字,投进节省箱,每七天总结一次,书面发表,以鼓励节省,并一致举手通过今年不要公家发单衣。
1934年1月,毛泽东在“二苏大会”上继续强调:苏维埃财政的使用,应该根据节省的方针。过去虽有了些成绩,以后还应加倍的用力。节省每个铜片为着战争与革命事业,是苏维埃会计制度的原则。此后,“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成为苏区军民尤其是各级干部的自觉行动。中央苏区各级党政机关和广大党员干部带头开展节省运动,形成了上行下效同发力、层层推进齐响应的节省运动热潮。如中共中央局机关为了减少办公费用,“通信员减少百分之三十五,公差完全取消,挑夫减少百分之十五”“火油减少百分之三十,办法:是以木油代火油,无事时把灯熄了。信封减少百分之七十五”。
1934年春,随着第五次反“围剿”作战日益激烈,苏区的财政经济状况日益恶化。面对这种情况,为全力支援反“围剿”斗争,1934年3月13日,苏维埃中央政府通过《红色中华》报发出“为四个月节省八十万元而斗争”的号召,并提出了开展节省运动的具体办法:政府工作人员每人每日照规定食米量节省二两;列小教员伙食由学生负担;裁减非必要的人员;分了田的工作人员自备伙食一个月;减少国家企业工作人员的津贴;节省笔墨纸张,消灭无用文件;减少运输费,同时改善运输方法等。时任中共中央负责人博古、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全总执行局党团书记陈云、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罗迈,还有邓颖超、潘汉年等23位从白区进入中央苏区的同志,虽然在苏区没有分田,仍表示坚决响应中央政府的节省号召,并在《红色中华》报上发表联合声明,自愿“每天节省二两米,使前方红军吃饱饭,好打胜仗;今年公家不发我们热天衣服,把这些衣服给新战士穿”。并且要求其他白区来的同志和在苏区分了田的同志,一起来响应红色中华的节省号召!
在中央机关和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下,节省运动取得了巨大成绩,不仅完成了80万元计划,而且“节省了一百三十万花边”,这为支援革命战争、巩固红色政权作出了重要贡献。
精打细算堵漏洞
中央苏区创建之初,没有统一的财政体系和制度,收支比较混乱。为应对频繁的战事,财政消耗日益增大。
为了保证革命斗争的需要,解决各级财政乱收乱花的问题,中央苏区决定自上而下建立统一的财政系统,1931年12月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行财政条例》,规定苏区财政收入缴交、支出实行严格的预算和决算,严格履行领款程序和实行统一的簿记制度等。至1933年秋,中央苏区统一的财政制度、会计制度、国库制度、财政收支运作规则等预算决算制度,业已较为完备地建立起来,从而有效地纠正了原先存在的财政管理方面的混乱状况,从制度上堵住了财务“漏洞”。
同时,为了监督各级苏维埃政府执行财经纪律情况,防止贪污浪费问题发生,中央政府加大了审计监督工作力度。1933年9月,中央人民委员会第49次常会决定成立中央审计委员会。除中央设审计委员会之外,省及中央直属市执行委员会之下,设审计委员会,隶属于中央审计委员会,同时受省及中央直属市执行委员会及其主席团的指导与管理。
1934年3月,为了配合正在开展的节约运动,中央审计委员会对中央政府各部门预算进行专项审计。在审计报告中明确指出各部门存在的问题:一是各部首长对于预算决算制度认识不足;二是阶级警觉性不够;三是有些工农出身的干部不会写算,不懂管账;四是各部在裁减冗员、节省不必要的开支方面有待加强。此次专项审计效果十分明显,中央各部三月份实支总数与二月比较,“节省了二千九百六十二元六角六,达到了百分之四十”。4月至7月,实际开支更是减少到50%至60%。中央苏区审计监督工作的开展,遏制了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作风的蔓延,控制了财政支出。正如中央审计委员会发布的审计报告中所讲:“我们可以夸耀着:只有苏维埃是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
严法挺纪强震慑
为了更好地落实中央政府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要求,以充分节省开支应对国民党新一轮军事“围剿”,中央苏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腐倡廉运动。1933年12月,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训令,这是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颁布的第一部反腐败法令。针对浪费现象,训令专门规定:“因玩忽职务而浪费公款,致使国家受到损失者,依其浪费程度处以警告,撤消职务以至1个月以上3年以下的监禁。”
训令发布后,中央苏区又开展了规模宏大的督查运动。督查发现的浪费和预算超支的问题,都及时得到严肃处理。如中央总务厅几个月间浪费达三四千元,中央人民委员会依据训令,对时任厅长予以撤职处分。闽赣省黎川县儿童局书记马玉堂,私用儿童团员们捐献用于红军买平射炮的钱买油炸果子吃,还进饭馆,用去20多元,受到开除儿童团籍的处分。1933年12月上旬,中央农工检察部检查瑞金县苏维埃政府财政部9、10、11月经费收支决算报告书时,发现浪费现象十分严重,修理房屋“九月份修理花了一百多块钱,十月份又花了二百六十二块钱”,“在九月份用了一百二十六块钱的点灯油,每天平均四块多钱,十月份也花了一百多块灯油费”。通过深入调查,查实了瑞金县苏维埃政府财政部会计科科长唐仁达贪污大洋2000余元的事实。经苏维埃最高法庭审判,唐仁达被依法判处死刑,并没收其财产。
当时,《红色中华》报揭露并受到查处的各类贪污浪费案件达数百起之多。由此可见中央苏区时期党和苏维埃政府惩处贪污浪费行为的决心。
(摘编自《世纪风采》2024年第5期 廖九平 苏春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