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老区江苏涟水,有一个地方,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苏北“小延安”。这个地方位于涟水县成集镇朱南荡一带,抗日战争年代,这里曾三面临敌,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根据地从未失守,由此威震淮海,誉满苏北,成为许多抗日仁人志士心目中的“抗日桥头堡、苏北小延安”。
这里的人民群众为抗击日寇的入侵,浴血奋战,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其中“朱氏三杰”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
“朱氏三杰”指的是朱启勋、朱启宇和朱启杰堂兄妹三人,均为成集朱南荡人。
哥哥朱启勋学生时代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后来抗战全面爆发,他积极联络进步青年宣传抗日,1938年参加涟水县抗日同盟会,朱启勋投身抗战后,四处奔走,发展“抗盟”力量,先后成立自卫基干队、自卫先锋队。
1939年,朱启勋加入涟水县民众抗日独立营,自幼受父辈习武影响的他,读书时就练成一手好枪法。每次战斗,他都能充分发挥“神枪手”的特长,加上勇敢善战,智勇双全,经常打出漂亮仗。同年6月,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八团成立,他先后任连长、营长。
在部队期间,朱启勋以党性强、守纪律著称,一次部队在朱南荡整训,营部就驻在朱启勋家前院,可由于工作忙,直到第四天下午,部队转移前,他才匆匆到后院和家人见了一面,未说上几句话,又随部队出发了。不久父亲病故,他只和通讯员回家不到两个小时,没能为老父送葬,便又赶回部队去了。
对战士,他亲如兄弟,常常把自己的衣服鞋袜给战士穿,还帮他们补衣服。在一次夜行军中,他发现有一个战士鞋子坏了,就把自己的鞋子脱下给这位战士穿,等到达驻地时,同志们才发现他竟一直是赤脚行军。
1942年6月,朱启勋在任八路军独立第五旅三团二营营长期间,奉命拔除日军中心据点,战斗中他采用夜战、偷袭等战术,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仅用10多天时间,就扫除了多个据点,迫使敌人龟缩到陆集中心据点内固守待援。该据点工事坚固,碉堡群立,地势平坦,易守难攻。第二天数倍的日军援军将朱启勋所在的部队包围,面对猝不及防的危急形势,他决定突围。突围中,朱启勋带头冲出,右腹部连中数弹。他捂着流出的肚肠,仍以惊人的毅力继续指挥战斗,带领部队突出重围后,倒在了血泊之中,年仅33岁。
弟弟朱启宇、妹妹朱启杰的革命精神也和朱启勋一脉相承。朱启宇创办朱南荡小学,传播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后邀约多人组织“抗日兄弟团”,并当选涟水抗日同盟会理事。1939年6月,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八团成立后,他担任独立大队大队长,先后卖地200亩购置枪械供给部队。朱启杰是抗战时期涟水第一个加入党组织的女共产党员,她率工作队到泗县袁圩建立基层政权、开展减租减息工作,因地主告密遭日军突袭,不幸被俘,面对酷刑,她顽强不屈,在“自白书”上写下“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被恼羞成怒的日寇剁掉手指后英勇就义,年仅21岁,被誉为“涟水的刘胡兰”。
时光流转,岁月悠悠,涟水“朱氏三杰”的故事从未蒙尘。他们用热血与生命铸就的丰碑,至今屹立在故乡的土地上,成为激励后人奋勇前行的精神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