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海军核潜艇发展迅猛,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转变。这一切,离不开一位国之功勋——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
1958年8月初,时任一机部船舶工业管理局设计二处潜艇科科长的黄旭华突然接到一个电话,通知他去北京出差,却没有说明要去干什么。黄旭华没有多问一句,便从上海启程赶往北京。到后,才知道他要参与核潜艇项目的研制。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正处于核潜艇自主研制初期,没有人亲眼见过核潜艇,更没有现成的图纸和模型。不仅如此,黄旭华和同事们还要克服三年困难时期下的物资匮乏。
黄旭华没有放弃,他带领团队,首先从海量的文献里去粗取精,寻找着核潜艇资料的蛛丝马迹,再把这些零碎的资料分析整理成设计方案。
正当核潜艇研制不断推进的关键时刻,1961年12月14日,黄旭华收到了一封家信。在信中,他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却因严格的保密条例,无法给家里任何回复。黄旭华悲痛不已,只能把这封家信默默放到抽屉,背负着愧疚和家人的埋怨,继续迎难而上。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由于国家经济陷入困境,加之技术力量不足,项目研究被紧急叫停。数以百计的研究设计人员调入其他单位,只有黄旭华等少数核心人员被保留下来,继续进行相关研究。他执着地工作着,相信转机终将到来。
1965年,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中央专委会议,会上批准核潜艇研制工作全面启动,新中国核潜艇事业重回正轨。依靠此前的设计方案和数据积累,黄旭华和同事们很快完成了首艇总体方案设计与技术论证工作。
1970年12月26日,091型核潜艇下水。1974年的八一建军节,舷号401,被命名为“长征一号”的091型核潜艇正式入列。此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各种技战术试验逐步展开。
最为关键的极限深潜试验被提上了日程。就在试验前不久,美国核潜艇“长尾鲨号”因深潜试验艇毁人亡。紧张的情绪笼罩在参试队伍中,作为总设计师的黄旭华身先士卒,亲自带队下潜到300米的极限深度。
1988年4月29日12时10分52秒,深度计指针指向300米,核潜艇顺利下潜到艇体设计的极限深度,全艇设备运转正常。滞留一段时间后,核潜艇开始缓慢上浮。
“到100米,100米就是安全深度了。突然间,艇上握手的握手,拥抱的拥抱,我们试验成功了,我们技术上过了这个关!”黄旭华说。
为国之重器舍弃“小家”的黄旭华,在投身核潜艇事业的三十年间,对亲人的亏欠溢于言表。直到1987年,《文汇月刊》中一篇题为《赫赫而无名的人生》的报告文学,终于揭开了黄旭华三十年不顾家的真相。黄旭华的母亲顿时明白了多年来三儿子杳无音信的苦衷。她召集一家老小,郑重地告诉大家:“三哥的事,大家要理解、要谅解!”
(摘编自共产党员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