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戏剧学校旧址
1933年3月6日,《红色中华》刊载了一则题为《开展文化战线上的突击——少共中央局征调团员组织蓝衫团》的招生消息,内容如下:“决定征调:(一)年龄在二十五岁以下,十八岁以上;(二)身体健壮,能走路,没有疾病;(三)活泼;(四)愿受调动的团员四十名加入工农剧社准备组织‘蓝衫团’。被征调的各团员将受长期训练,科目有识字,读书,以及各种歌舞,游艺,音乐,新剧,活报……将来到各地表演,发展文化运动。”这是中央苏区少共中央局关于组建剧团、征调学员的一则招生启事。尽管只有40个招生名额,却引起了苏区各界的关注,就此拉开了党创办第一所戏剧学校的序幕。
适应战争需要,承担革命任务
中央苏区时期,我们党十分重视文艺的宣传教育作用。1931年底,中央苏区第一个专业性剧团——八一剧团成立。1932年9月,在八一剧团的基础上又成立了领导苏区红色戏剧运动的专门机构——工农剧社总社。1933年,为进一步发展文化运动、提高群众文化水平、巩固苏区政权,少共中央局决定在工农剧社内部组建新的剧社——蓝衫剧团。为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郑重发出招生启事。征调工作进展顺利,40个招生名额很快满额,学员来自兴国、瑞金、博生、公略等县。由于蓝衫剧团既是组织演出的剧团,又是招收学员的训练班,所以“蓝衫剧团”也叫“蓝衫剧团学校”。它便是高尔基戏剧学校的前身。
4月4日,在瑞金叶坪附近的一座祠堂里,蓝衫剧团学校正式开学。李伯钊兼任校长和团长,王普青、石联星、施英等任专职教员,沙可夫、钱壮飞、胡底等任兼职教员。学校总共招收了2期学员,第一期学员经过5个多月的学习顺利毕业。第二期学员于1933年10月开学。与第一期相比,这期学员除了有从地方上招收的工农青年,还有从部队上招收的红军战士,因此学校增设了一个红军班。蓝衫剧团学校旨在为战争服务、为巩固苏维埃政权服务,其教学方针是让学员掌握戏剧运动及革命文艺运动的基本常识,有组织地分派到各地的俱乐部、剧社、剧团去实习,在学习期间组织研究会,培养学员的创造性,是一所培养工农演剧干部、训练青年工农,使其成为创造工农大众艺术的干部学校。
明确办学方向,规范办学制度
1934年2月,瞿秋白抵达瑞金,就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部长。他认为“话剧要大众化、通俗化,采取多种形式,为工农兵服务”,“高尔基的文艺是为大众的文艺,应该是我们戏剧学校的方向”,因此建议将蓝衫剧团学校改为高尔基戏剧学校。3月,蓝衫剧团学校正式更名为高尔基戏剧学校,由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直接管辖,李伯钊仍担任校长。学校除普通班外,还有地方班和红军班,其中地方班为苏区各县、区工农剧社培养专业人才,红军班为各军团政治部培养宣传干部。
为了健全学校教学制度、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制定了《高尔基戏剧学校简章》。简章首先明确了办学目的和任务,指出高尔基戏剧学校的教育目的在于“栽培苏维埃戏剧运动与俱乐部、剧社、剧团的干部,养成苏维埃文艺运动的人才”。其次,规定了入学资格,要求凡入学者须年龄在十六岁至十七岁,曾在革命机关或群众团体工作或参加革命斗争积极工作,“须得当地政府机关的介绍”,“对戏剧运动和文艺运动确有兴趣”,“文化程度须能看一二百字”。最后,确定学制内前一个月主要学习唱歌、舞蹈、活报、文字课和政治,后三个月主要学习俱乐部问题、政治常识和戏剧理论,其中戏剧理论包括舞台、剧本、排演三部分内容。此外,还对学员的课外教育作了妥善安排,要求学员“每天早晚练习跳舞、唱歌和军事操”;学习中乐、西乐,文艺故事、诗歌;参加地方群众工作及各种突击运动。
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以致用
坚持理论学习与实习演出紧密结合。苏区青年刊物《青年实话》报道了高尔基戏剧学校的学习生活:“学生们用冲锋的精神在学习着,他们要学会把握着艺术的武器,准备到文化战线上去突击。”学员学习和演出紧密结合,在学中演、在演中学。在讨论教学方针和教学计划时,着重强调学校要经常到火线上巡回表演、到镇上流动表演,并在《高尔基戏剧学校简章》中明确要求学员毕业前“到各地的俱乐部、剧社、剧团去实习”。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学校为了促进教学,提高学员的艺术实践能力,经常组织学员以小型戏剧队的形式排演活报剧、小话剧、歌舞节目,深入乡村、部队甚至火线上进行巡回演出。从1933年4月到1934年10月,高尔基戏剧学校先后组织60多个演出队,走遍了中央苏区。
坚持艺术教育与现实斗争紧密联系。高尔基戏剧学校将宣传演出与当时的革命斗争、人民生活紧密相连。在宣传土地革命政策时,演出题材主要是揭露地主老财和国民党反动派对农民的压迫;在宣传扩红运动时,演出题材主要是宣传工农红军一家亲、号召工农参加红军与白军作斗争。在艺术创作时,瞿秋白主张要深入群众进行创作演出,强调“闭门造车是绝不能创作出大众化的艺术”。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涌现出一大批反映现实斗争题材的作品:话剧《堡垒中的士兵》《抢粮》《游击》,舞剧《搜山》《突火阵》《冲锋》,小调、曲艺《红军打胜仗》《送郎参军》《消灭白狗子》等。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踏上战略转移的征程,开始了长征。高尔基戏剧学校和中央苏维埃剧团的一部分教师和演员随军北上,余部整编成“战号”“红旗”“星火”三个剧团,深入农村和战地工作,配合保卫中央苏区。1935年3月,“红旗”“星火”剧团的负责人先后牺牲,“战号”剧团负责人赵品三被敌人抓捕;6月,瞿秋白在福建长汀慷慨就义。高尔基戏剧学校和三个剧团遭到严重破坏,被迫停止活动。
高尔基戏剧学校先后为地方和部队培养了1000多名宣传干部和文艺人才,创作了一大批文艺作品,有力推动了中央苏区戏剧运动和文艺事业的蓬勃发展;学员在演出过程中“充分运用活动的宣传工具,来深入我们的政治影响”,并将“普罗戏剧的火星散在各地了”,为巩固苏维埃革命政权贡献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