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延安人,也哺育了中国革命。毛泽东曾深情地说:“长征后,我党像小孩子生了一场大病一样,是陕北的小米、延河的水滋养我们恢复了元气。”
抗战时期的延安地瘠民贫,无论是机关干部还是普通士兵,生活都十分艰苦,一日三餐基本以小米为主食,馒头每周只有一顿,猪肉大约两周一次。
艰苦的生活、敌人的封锁,都阻挡不了广大进步青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的步伐。诗人、共产党员柯仲平写下《延安与青年》一诗:青年,中国青年,延安吃的小米饭,延安穿的麻草鞋,为什么你要爱延安?青年回答:我们不怕走烂脚底板,也不怕遇上“九妖十八怪”,只怕吃不上延安的小米饭,不能到前方抗战,只怕取不上延安的经典,不能变成最革命的青年。
1941年,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开垦荒地。战士们既种旱地小米,又试种成功水稻。他们将小米与大米掺在一起蒸,并给这种“两米饭”起了个美丽的名字——“金银饭”。
1945年,延安遭遇了严重的旱灾,防旱备荒运动中,杨家岭机关在伙食节约方面,准备将每日吃两餐干米饭、一顿稀饭,改为两餐和合饭(即将油、作料均煮在饭内做成的稀饭)、一餐干饭,“据初步试验:如改用以上饭谱,每日每人可节省小米二两”。而在延安乡村,政府则大力宣传在灾荒年月,一个妇女每顿饭节省一把小米,救了全家性命的故事,在百姓中积极开展“一把米运动”。最终,边区军民团结一致战胜旱灾、渡过难关,谱写了一曲人定胜天的凯歌。
1946年,毛泽东接受美国记者采访,当谈到面对蒋介石发动大规模内战的前景时,他说:“拿中国的情形来说,我们所依靠的不过是小米加步枪,但是历史最后将证明,这小米加步枪比蒋介石的飞机加坦克还要强些……这原因不是别的,就在于反动派代表反动,而我们代表进步。”从此,“小米加步枪”成为党领导军队在极其艰苦条件下取得辉煌胜利的精神象征。
新中国成立后,延安小米成为“老延安”峥嵘岁月的温馨记忆:“渴饮延河水,饥餐小米饭。垦荒杜甫川,苦读清凉山”;成为诗人讴歌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美丽意象:“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山丹丹红来山丹丹艳,小米饭香来土窑洞暖”;成为学者笔下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真实写照:“吃着小米饭,操着天下心,这就是共产党的陕甘宁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