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史春秋 / 正文
山东抗日根据地——

吹响齐鲁大地上的抗战号角

来源:中国军网 发布时间:2025-05-15 09:21 作者:李梦蝶 周 一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是我军各支部队重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供给地,更是开展广泛的敌后游击战争所必不可少的战略基地。山东地区地处太行山以东,是京津冀一带重要的南方门户,同时又和河南、安徽、江苏等省相连,战略地位极其重要。1937年10月,侵华日军入侵山东,并很快占领大部分地区,对当地人民群众造成极大危害,并对抗战全局造成不利影响。为扭转山东地区的抗战形势,在党中央统一部署下,山东抗日根据地逐步建立,并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加强党的建设,扩大抗日武装

近代以来,山东地区屡遭列强和封建势力压迫,当地人民曾多次起义,积累了丰富的武装斗争经验。面对侵华日军的种种暴行,山东多地掀起广泛的抗日游击战争,频繁地破坏日伪军交通线,摧毁伪政权、伪组织,地区性的抗日武装力量也在这过程中不断壮大。然而,由于缺乏统一领导和必要协同,这些武装力量对敌人造成的杀伤有限,也很难保证自身安全。

1938年4月,时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前往延安汇报工作,期间,就向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建议,向山东地区派遣干部和主力部队,统一领导本地区的抗日斗争,增强山东抗战的骨干力量。黎玉的建议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当年5月,即派遣陕甘宁边区区委书记郭洪涛率领50余名干部赶赴山东,组建新的山东省委,后扩大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在完善组织的过程中,边区省委结合山东的实际情况,拟订了“发展山东游击战争,在全省范围内建立抗日根据地”计划,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实现从分散到集中、从弱小到强大的飞跃。

民无兵不安。虽然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组织建设步伐很快,但边区省委所辖部队多为本地区地方武装,存在编制混乱、武器落后、战法单一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山东抗战形势的发展。1938年9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召开,针对敌军在华北的作战企图,毛泽东同志提出要“派兵去山东”,以实现“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目标。11月25日,中央决定派遣罗荣桓率第115师师部及第343旅主力前往山东、淮北一带,以增强这一地区的抗战力量。经过3个多月的长途跋涉,这支以第115师为主组建的八路军东进支队5000余人到达郓城一带。当地群众得知消息后,自发组织欢迎慰问,称这支部队是“从平型关过来的老八路”,山东军民抗战实力和信心进一步增强。

创新战略战法,抗击日伪顽敌

由于山东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侵华日军一直把控制山东作为华北地区作战的主要目标。尤其是在1941年7月,冈村宁次调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后,随即加紧对山东抗日根据地的进犯。11月2日,敌军一次性出动5万余人,向中共山东分局、第115师和山东纵队等重要领导机关所在的鲁中地区实施“扫荡”,妄图彻底消灭山东地区的抗战领导力量。面对敌人大规模的疯狂进攻,我军指战员临危不乱、创新战法,上演了一出“无声突围”的好戏。

11月5日,敌军从临沂、费县、蒙阴一带出发,采取多路同步出击战法,对鲁中地区实施“铁壁合围”。在敌人步步紧逼下,罗荣桓、朱瑞等主要领导冷静分析敌情和战场态势,认为根据地北面、东面和西面均有敌人设伏,如果力战突围,即使成功也会损失不小。南面虽是敌军此次“扫荡”的大本营,但在这个方向上的多数部队正急于向我军纵深开进,必然造成后方空虚的情况。经过研究,罗荣桓等人决定先率领部队向敌人的大本营方向突围,待跳出包围圈之后再折向西南山区,以保存我军有生力量。

天黑之后,罗荣桓亲自率领部分机关人员和1个连的兵力为先导,从日伪军的战斗结合部实施迂回穿插,连续突破敌人3道封锁线。整个过程未发一枪、未损一人,让随军的德国记者汉斯·希伯大为惊叹,并撰写新闻报道《无声的战斗》,记录了这场经典的突围行动。

在山东地区,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除了要应对日伪军“扫荡”外,还要承受来自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威胁。1943年4月,蒋介石以调整全国抗战部署为由,任命李仙洲为第28集团军总司令兼苏豫皖第1路挺进军总指挥,默许其向鲁南地区进犯,对我山东抗日根据地进行“蚕食”。顽军此举引起中共山东分局、山东军区的高度重视,但为了不破坏华北抗日大局,我军依然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尽量与李仙洲部保持联系,发动其积极抗日。然而,李仙洲打着“驱逐逆流,收复失地”的旗号,不断进犯我军根据地,其第142师甚至进入鲁中地区,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党政军的领导机关。为打击敌人嚣张气焰,在中共山东分局统一部署下,鲁南军区集中优势兵力于同年8月17日奇袭敌军四开山驻地,俘虏敌团长以下300余人。同时,在冀鲁豫军区协同打击下,李仙洲部损失惨重,最终退回皖北老巢。山东抗日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

坚持人才引领,强化后方建设

山东抗日根据地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度重视后方建设,尤其注重培养被装、财务、医疗、兵工等优秀人才,使其成为根据地后方建设的骨干力量。

自1941年起,日伪军加强了对根据地的“扫荡”和“蚕食”,并进行规模空前的经济封锁。我军诸如军装、药品、武器、弹药等作战急需物资严重缺乏,在运输补充受阻的情况下,中共山东分局决心自力更生,努力实现物资自给自足,以持续保障作战行动。当时,鲁南军区被服厂是根据地的一个重点军装生产厂家,建立之初,只有1台缝纫机和十几名工人。在受领军装生产任务之后,该厂广泛动员驻地群众参与生产,并通过以老带新、劳动竞赛等方式培养大批制衣工人、提高生产效率。至1944年,这家被服厂已经拥有400余名熟练工,不仅可以满足部队被装需求,还能承接民品生产任务支援民生需求,较好地保障了部队作战和生活需要。

相比制作被装,培养合格医疗卫生人员和兵工技术人员的难度较大:一是这两个领域的技术含量较高,需要教练员同时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展开教学;二是培训这两类人员所需的资金、物料较多,且培训周期较长,难以适应紧张的抗战斗争环境。为解决这一难题,中共山东分局从自身实际出发,广泛采取专家指导、短期轮训、在职训练等方式,大力培养人才。比如,1943年秋,国际友人、泌尿外科专家罗生特带领一个医疗小组来到山东,军区卫生部专门聘请他担任部里的技术顾问。罗生特在接诊之余坚持每周给驻地医务人员授课,大幅提高了军区医院的诊疗水平。广大兵工人员以“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为宗旨,发挥群众智慧,自主仿制、创新工业生产设备,并积极推动兵工厂扩建发展,只要技术人员成熟一批,就马上设立新厂、提高产量。至1944年,山东军区已经拥有28个兵工厂,每年可生产手榴弹60余万枚和大量轻武器弹药,为夺取抗战胜利打下坚实基础。

山东抗日根据地是抗战时期我党领导的五大战略区之一,根据地东临黄海、渤海,北达天津,南接陇海路,西到津浦路,包括山东大部和河北、江苏的一部分地区。到抗战结束时,山东抗日根据地已拥有正规部队27万余人,地方武装和民兵近200万人,与敌作战2.6万余次,歼灭日伪军53万人,解放了80余座城市。抗战胜利后,山东抗日根据地又成为我党我军进军东北、解放全中国关乎前途命运的重要前进基地。山东抗日根据地军民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毛泽东同志曾这样评价山东抗日根据地:“山东的棋下活了,全国的棋也就活了。山东把所有的战略点线都抢占和包围了。只有山东全省是我们完整的、最重要的战略基地。北占东北,南下长江,都主要依靠山东。”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