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史春秋 / 正文

抗美援朝精神:既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25-05-16 10:14 作者:颜慧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指出,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抗美援朝精神的历史意义、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为我们赓续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应对风险挑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提供了根本遵循。

抗美援朝精神的形成绝非偶然,而是根植于中国近代以来救亡图存的历史逻辑,是民族觉醒、斗争精神和战争实践共同作用的结晶。当美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飞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时,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民族自尊和爱国热情被彻底激发。“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成为那个时代最响亮的口号,文化传统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面对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志愿军将士以“钢少气多”战胜“钢多气少”的强敌,创造了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顶着狂轰滥炸坚守阵地,用胸膛堵枪眼,以身躯作人梯,抱起炸药包、手握爆破筒冲入敌群……这些英雄壮举,是全体志愿军精神风貌的缩影,通过战争实践的反复锤炼,最终凝聚成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抗美援朝战争前8个月以运动战为主,之后进入边打边谈的长达两年零一个月的战略相持阶段,我方既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又坚持边打边谈、以打促谈,最终迫使侵略者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

爱国主义精神是抗美援朝精神的根本。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爱国主义成为凝聚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旗帜和力量源泉。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后,全军通过广泛开展“该不该打”“能不能打”的大讨论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志愿军将士前赴后继、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抛头颅、洒热血。全国掀起订立爱国公约热潮,开展爱国生产竞赛运动。至1951年10月,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80%以上人口订立爱国公约。工人们提出“工厂就是战场,机器就是枪炮”的口号,东北地区工人掀起在1951年创造价值相当于1040万吨粮食的增产运动。山西劳模李顺达领导的互助组,于1951年向全国发出爱国增产竞赛挑战书,至10月有1000万农民参加爱国丰产竞赛,当年全国粮食、棉花等农作物产量超过1950年水平。正是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中国人民爆发出了极其强大的力量,最终赢得了胜利,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经此一战,中华民族开始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抗美援朝精神的精髓。战争不仅是物质的较量,更是精神的比拼。抗美援朝战争中,革命英雄主义体现在用尽一切办法,克服一切困难,消灭一切敌人。一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史,就是一部志愿军将士人人争当英雄、争立战功、争先杀敌的历史。战争中涌现的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铸就了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丰碑。面对强敌的绝对制空权和优势装备,志愿军能守住阵地,战胜敌人,靠的就是一个敢字:敢于近战、敢于夜战、敢于拼刺刀、敢于牺牲。长津湖一战,志愿军身着薄棉衣、忍受饥饿,让美国人在“最寒冷的冬天”,遭受了“陆战队历史上最为艰辛的磨难”。美军撤退时,沿途看到了令人惊心动魄的冰雕群像:志愿军战士们俯卧在雪地上,手握钢枪,保持着战斗姿势。志愿军将士用生命和鲜血践行了“不上英雄墙,便涂烈士墙”的铮铮誓言,仅上甘岭一役就有38名“黄继光”式的勇士与敌人同归于尽。特级英雄杨根思常说的一句话是: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这“三个不相信”正是志愿军将士不畏艰难困苦、敢于战天斗地的生动写照。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抗美援朝精神最具标识的内核。抗美援朝战争是反抗侵略的正义战争,志愿军将士坚信“正义的战争最后一定会胜利的”,面对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他们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一把炒面一把雪”的顽强意志坚持战斗。在上甘岭的坑道里,最艰难的时刻,战士们只能用尿解渴,但他们依然保持乐观心态,用罐头盒当鼓敲,用笛子伴奏,唱起了《我的祖国》,形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

革命忠诚精神是抗美援朝精神的底蕴。只有纯粹的革命忠诚,才会激发最深沉的力量,涌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坚毅决绝的伟大壮举。抗美援朝战争中,面对“钢铁武装”的美军,志愿军将士“决不畏惧,决不动摇,上级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邱少云能经烈火焚身而纹丝不动,黄继光能够在关键时刻毫不犹豫地用胸口堵住机枪眼,孙占元战斗到最后一口气与敌人同归于尽……这些英雄行为背后的支撑都是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广大群众自发踊跃参军参战,出现父母送子女、妻子送丈夫、兄弟争相参军的动人景象,人口2000万人的浙江省就有100多万农民踊跃报名参军。全国掀起踊跃支前热潮,仅东北地区就有60多万农民参加担架队、运输队和民工队。志愿军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全国人民在后方无私支援,靠的就是对党的无比忠诚和信赖。

国际主义精神是抗美援朝精神的有机组成。当战火烧至鸭绿江边,我们该不该出兵?毛泽东指出,别人处于国家危急时刻,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样说,心里也难过。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关心兄弟邻国的鲜明立场。中共中央决策抗美援朝,既是从中国的安全利益出发,也是从朝鲜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出发,更是着眼于世界的和平。在战争中,中朝两国人民和军队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用鲜血凝结成了伟大战斗友谊。志愿军将士在朝鲜期间,爱护朝鲜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拿朝鲜人民的一针一线,全力帮助朝鲜人民。志愿军战士罗盛教三次潜入冰冷的水底,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救出落水的朝鲜儿童,献出了年仅21岁的年轻生命。朝鲜领导人称赞中国人民志愿军“是真正的国际主义的军队”,“在朝鲜战争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将同朝鲜美丽的山河一起万古长存”。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