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就自学过英语。他虽然出国不多,也没有去过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但他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的判断、对国际关系的分析和把握都是很准确的。这同他经年累月地阅读和研究大量国际问题的中英文书刊资料和新闻报道是分不开的。
毛泽东在学习英语时经常纵论国际形势。他注重从战略高度考虑问题,对未来表现出明晰的预见性。1957年12月12日,在戴高乐当政之前5个月,毛泽东就非常注意欧洲中立主义的发展。他说,要继续进行观察。1958年戴高乐当政时,国际大多数舆论认为,欧洲的政局将向右转。但毛泽东明确认为,戴高乐当政有利于欧洲中立主义的发展。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了他的论断是正确的。
晚年的岁月里,毛泽东阅看很多的英文资料,这些阅读不仅帮助他了解掌握许多新情况新信息、增加许多新知识,而且成为他作重大决策的重要参考“教材”和重要依据。1959年9月15日,毛泽东在民主党派负责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每天全世界的一切舆论,一切消息,你都要看完,每天两大本(指新华社编的内部资料《参考资料》),你才了解情况,才知道方向,不然怎么决策?”
1962年11月19日下午,毛泽东从当天的《参考资料》第5406期上看到,印度总理和总统在18日的讲话中都说希望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中印边界冲突。他当即批示:“突然大谈和平解决。送总理阅。请外交部研究一下,印度领导人过去几天,是否有过十八日这种论调。”他抓住这一契机,作出了一项没有先例的大胆决策:中国边防部队在自卫反击战取得胜利的情况下,主动实行全线停火,并主动后撤。这一重大决策,对当时中印边界局势的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
对太平洋彼岸的美国方面的新动向,毛泽东也早已注意。1968年冬天,他饶有兴趣地读了有关美国总统竞选的材料,并对在中国的美籍专家柯弗兰写的文章(其中称共和党候选人理查德·尼克松将当选本届美国总统)表示“欣赏”。他还仔细阅读了不久后当选第三十七届美国总统的尼克松所写的《六大危机》,认为该书“写的不错”。1969年1月,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人民日报》全文刊登了尼克松的就职演说。毛泽东的战略眼光和这些举措,对改善后来的中美关系、对推进尼克松访华等中美间的几件大事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970年12月19日下午,毛泽东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我一直没有放松对国际问题的关注,当个主席哪能只顾国内不顾国外,要兼顾。以后,我要多抓抓国际外交上的大事,否则,时间就来不及了。你以后在这些方面也要多看些东西和我多交谈,我们就有共同语言了。”